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

本文已影響9.02K人 

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麼狀態,一個人的風格無不銘刻着其生長環境和個性素養的特質,下面小編整理了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

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1

你的人品就是你的名片,決定了人們敢不敢爲你捨生賣命。一個沒有人敢爲你捨生賣命的人,你永遠是江心裏的一隻孤獨的竹篙,永遠不能“成事”,永遠到不了想要達到的彼岸。

在我做記者的時候,領導派去外地山區調查一個瞞報事故。說實話,作爲一個老記者,都清楚,調查這樣的事情,有時候是冒着生命危險的(不是我故弄玄虛,因爲跟我在一起暗訪的記者有被打斷腰的,有丟了性命的)。我記得當時分組是派老劉和小李一組,而我和另外一個美女一組。然而,老劉說什麼都不跟小李一組,非要跟我在一起。當時,這樣的情況讓小李很尷尬,我們大家也覺得老劉做得有些過分,這不是給小李下不來臺嗎?

由於老劉一再堅持要跟我一個組,最後領導只能安排小李跟美女一個組,我跟老劉一組。

臨出發前,我問老劉爲什麼不跟小李一組,老劉說的一句話竟然讓我深有同感。老劉:小李連他爹孃都不管,我敢相信這樣的人?我難道比他爹孃還跟他親近?咱們這活出去都有性命危險,真有了危險,他還不把我賣了!

果不其然,小李這一組由於經驗缺乏出事了,然而,出事的不是小李,是哪個美女,腿折了,打的。

也因此,小李後來辭職了,因爲單位沒有人再願意與他在一起工作了。

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

你的素質決定了有誰願意搭理你,有誰願意幫你。沒有人幫的人,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的,人生自然就沒有大格局。

一個沒有素質的人,往往有修養的人不理你,跟你同樣素質的人會“修理”你!

有這樣一個事情,是真實地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一個騎自行車的小夥子,騎車本想去我們鎮上,結果走到我們老家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走了。這時候,他看到不遠處有一個老爺子,於是連車子也沒停,就一邊騎車子一邊問這個老爺子“到鎮上還有多遠,該怎麼走?”他問了,但是聽不到老爺子回答。於是,她停下車來,回頭看着老爺子又問道:“我問你路,你怎麼不說話呀?”這時候,老爺子才翻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說:“我不知道你跟誰說話呢,我說什麼?再說了,你問句就這樣問呀,練車子也不下來,誰教給你這樣沒禮貌問路的?”小夥子無語了……

時至今日,我也成爲了這樣的一個人,我也遇到過這樣不停車,甚至從你身邊擦身而過問路的人。當然,我也不做回答。不是我不善良,而是因爲我不能給一個不尊重我的人回答問題。

所以,一個人的素質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你沒有素質,你不尊重別人,自然也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不尊重你的人多了,自然給你拆臺的人也就多了。那麼,你還如何發展你的人生格局?

你的人品和素質,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你的人生看似沒有軌跡,其實都是自己做人的結果!

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2

1、獨處,是一種能力。

一個人自我修養越提升,和孤獨相處的能力就越強。因爲在孤獨中,和自己獨處的時間空間驟增,你就需要主動規劃當下。

很多人突然閒下來不適應,是因爲習慣了一直以來的按部就班,被工作時間、大環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別人的喜怒哀樂牽着走,從沒體會過和感受過獨處,也不願意被環境冷落。大多數人習慣了羣居,也習慣了一羣人孤獨的狂歡,反而不習慣獨處了,沒有了孤獨自處這種能力。

孤獨自處這種能力之所以可貴,在於它需要強大的自我約束和規範。而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就顯得格外重要。

獨處時,無人干涉,無人督促,是選擇放縱還是堅守本心,全靠你自己的自律程度。

有能力獨處的人,或許並非就高尚,但至少他是自律的,踏實的,內心是充實的。

決定你人生格局的,往往是你的獨處能力。

無數偉大的創新正是獨處時不斷精進學習的成果,掌握了獨處時能力,就掌握了成功的祕訣。

2獨處,剛好是內在整合的時機。

周國平說:“人之需要獨處,是爲了進行內在的整合。”

一個人在獨處時,才能將平日攝取的外界信息加以沉澱,不至於在繁複的世界裏迷失本心。經得起獨處的考驗,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曾寫道: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祕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

心胸之大,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

如果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於此。”

叔本華曾說過,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纔可以完全成爲自己。

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

因爲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纔是自由的。”

3、獨處,是一種修煉,更是自我最好的增值期。

諸葛亮十五歲時,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但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既不懂軍事,又不能知人善用,不是命世之主。於是選擇了隱居獨處,躬耕苦讀。

隱居獨處的十年間,諸葛亮廣交江南名士,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智謀、才志皆不輸給任何人。後來,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由此他也得以大展抱負,匡扶天下。

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 第2張

人在獨處之下,反而能摒除一切雜念,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全面地觀察周圍環境變幻,讓自己獲得更優質的提升和機會。

村上春樹說過: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者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爲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獨處的時光,往往是你自我提升的最好機會。

4、獨處,恰恰給了我們自我反省的機會。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會給自己留有獨處的時間。他們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氣,更加適應獨處,耐得住寂寞。

就算是結交廣泛的比爾·蓋茨,也要堅持每年兩次的“思考周”。

在這段時間裏,他會躲在某個湖邊小屋,切斷一切社交網絡,閉門謝客。

這一週就如其名,都用來思考。針對公司的將來、科技產業將如何改變世界等主題,激活腦力。這段期間,蓋茨可不會空出時間去吃什麼大餐,而是將員工送來的報告或報章雜誌的報導、專業書刊等一一詳讀,整理自己的想法。

他定期還有專門的“閱讀周”,獨自一人待在一間無人打擾的小屋內,安安靜靜心無旁騖地讀完他那時時更新的一袋子書。

在他看來,獨處時產生的價值,比跟多少官員名流吃飯,都要大得多。

獨處,是給我們時間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爲。它猶如一面鏡子,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心理學認爲,改善心智模式的前提,需要有自省的能力和勇氣,也就是要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不留情面地剖析自己。

5、懂得高質量獨處的人,選擇了真實的人生,和靈魂的自由,又談何孤獨。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

真正享受孤獨的人,往往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豁達的心胸。

人世間紛紛擾擾,在其間行走,容易讓心靈蒙塵,若不會獨處,往往就會隨波逐流,忘記初心,喪失自我。

一個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纔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學會怎麼獨處,就懂得怎麼過一生。

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3

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麼狀態。如果你不快樂,不開心,總是感受到壓力或是痛苦,又或是對自己的際遇自艾自憐,那就好好梳理自己的內心吧。

格局體現做事的風格、胸懷和眼光

一個人的風格無不銘刻着其生長環境和個性素養的特質。從客觀上講,由於每個人所處的時代、教育和成長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差異;主觀上講,又受個人素養、個性特徵和世界觀的影響而各有不同。人的做事風格既是相對穩定性,也是可以轉變的。只有適度堅持,存有個性,順應時勢,與時俱進,調整自己的做事風格,才能不斷提升格局。

一個人有大胸懷,做事纔有寬度和廣度。通常人們會用胸懷寬廣來形容。胸懷決定情懷,情懷決定未來。胸襟廣闊,包容性就強,氣度自然就高。處事就會主次分明,頭腦清醒;做事就會避繁就簡,提綱攜領,成事概率就高。

一個人眼光高遠,視野才能縱橫無界。視野寬,思路才廣。有思路,纔會有解決問題、突破困境的出路。高瞻遠矚,才能把握時勢,精準定位,決勝未來。

認知層次決定了格局的大小

認知是人通過心理和思維活動,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瞭解、分析而最終作出判斷的過程和結果。認知能力決定了認知層次。認知層次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人們看待事物和問題的氣度和眼光。

有個學子,準備出國。父母請來清華的`教授寧向東。請問教授:去哪個國家?讀哪所名校?什麼專業含金量最高?

萬萬沒想到,寧教授說:出國嗎,千萬別把上課當回事兒!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

寧教授說,聽了他的話,可憐的孩子當時就崩潰了,完全不知所措。

——寧教授不知道,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的。

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着未成年的女兒逛街。

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

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瞪眼一看,頓時懵了。女兒的畫上,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誘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女兒畫的是什麼?

媽媽端詳半晌,才突然醒過神來——女兒畫的,是一條條人腿。原來,女兒年幼,個頭特矮,被母親牽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廈車流。她看到的只是無數條成年人的大腿,擺來動去的遮住視線。

——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我小時候,曾在很窮的鄉下生活。

每年,村子裏都要分紅薯,把紅薯歸攏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區別。所以爲公平起見,全村人抓鬮,抓到哪堆算哪堆。

有個村民抓到了6號。

另一個村民,也抓到了6號。

……咋弄出兩個6號涅?

其實這兩個村民,一個是6號,另一個是9號——問題是,6號堆明顯大於9號,所以兩個村民都說自己是6號,寸步不讓。

爭執,吵鬧,動手撕打,鬧到村支書面前。

村支書過去看看,發現9號紅薯堆明顯小於6號堆,果斷從自家的紅薯堆裏,拿出兩隻放進9號堆,終於平息了紛爭。

然後村支書冷笑說:這倆夯貨,也就是一隻紅薯的出息了。

後期果然,大學畢業後我重返鄉村,看那兩戶爭執紅薯的人家,一戶門楣破敗,一貧如洗。另一戶家徒四壁,空無所有。

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態勢排布。

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

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麼。所以清華大學的寧向東教授,教導那要出國的孩子別拿上課當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熱播劇《人民的 名義》裏把人大概分爲九個層級:

01

認知最底層:無明之人,總是被人盤剝而無力自保

這些人在劇中,就是一個工廠的員工。他們原本持有工廠股份,工廠拆遷收地,地價漲到10幾個億,工人們好開心,以爲自己發了——可萬萬沒想到,工人們的股份,被高手通過資本及權力雙層運作,統統搶走了。

工人們怒不可竭,組織起來保護工廠,對抗拆遷——結果不慎點燃汽油,把自己燒得好慘,住院都沒人過問(影片中的各級官員,滿口大詞,但沒一個去醫院看望過他們)。

這些工人在最底層,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爲了生存只好上街擺攤賣早點,影片說她們被城管追攆,有的一頭撞在公共汽車上,殞命身亡。

——這是時代底層較爲真實的寫照,社會是否有良知,取決於是否善待這些人。處於這個層級中的人是否有能力,要看他能否走出這個層級。

02

認知第二層:大風廠工會主席鄭西坡及拆遷者

這個層級的人,比最底層略微明白一點點——但只是認知到了最底層的苦與傷,自我認知是懵懂的。所以他們的認知特點,是昏妄不定,喜怒隨境。

昏妄不定,喜怒隨境——比如說工會主席鄭西坡,已至退休之年,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兒子有出息,好贊助他自費出版詩集。而他的兒子呢,卻在挖空心思,想從老頭手裏摳錢。一家人活得稀哩糊塗,相互算計,喜怒不定。

就是這個心情隨環境翻覆變化的鄭西坡,居然敢帶着工人重新創業——現實中是沒戲的。但影視劇中,啥怪事都會發生!

03

認知第三層:草根小老闆蔡成功

蔡成功已非凡屬之輩,但劇中男主角一語道破:他是個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打小爹不管媽不顧,學習成績差而不停的留級。雖然他憑着自己的氣魄與膽略,硬是殺出條血路,從草根成爲統率一千多人的企業家。但商政合圍,暗伏死套,饒是蔡成功三頭六臂,最後還是被人暗算。

遭暗算後的蔡成功,疾逃北京向發小求助——發小就是劇中主人公,卻把他送來的禮物,嗖的一聲扔出去了。

一芥草根,也配和京官套交情?

拎着豬頭也摸不到廟門,這就是底層小老闆普遍的悲哀。

04

認知第四層:買賣無非人情,商業無非人性

劇中的紅頂商女高小琴,就是這個認知的代表。她以一介貧家女起步,攻城略地,白手起家,坐擁近百億資產。

她應該是大家最喜歡的、巧取豪奪的高手。她打通政商通道,先讓銀行給大風廠老闆蔡成功慢放貸款,逼蔡成功以工廠股權做抵押,在她這裏借過橋貸款。然後再讓銀行斷貸,蔡成功霎間崩 盤,十幾個億的地皮,就全歸了高小琴。

——現實中這樣的商業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的高手資源運作更縝密,不會讓任何人抓住把柄。

05

認知第五層:洞悉世象格局,平臺重於能力

認知到這層次,就具備了嫺熟的社會管理能力,做個局長不在話下。

劇中的男豬腳在此層級,還有公安市局的局長趙東來,以及反角光明區分局的局長程度。

這個層級以人爲資源,他們知人心,識人性,但謀事思維,使得他們只能從局部來看問題,全局觀有待提高。

06

認知第六層:上窺權道,下俯蒼生

長年與這個層級的人士交往的人會發現,他們語境溫和,目光平靜,對部屬習慣於下指示,而且他們的指示精湛到了怕人:第一干什麼,第二幹什麼,第三幹什麼……他們精通事理學,知道一個起點會引發人心的何種騷亂,知道坑在哪裏。

他們話少,言必有中。

劇中的公安廳長祁同偉、省檢察院院長季昌明,紀委書記張樹立都在這個層級。所以他們有人想再上一層,有人想平安無事退休,各有各的選擇。

你的素質決定你的格局 第3張

07

認知第七層:勘破死局,人生無困

劇中最讓大家心疼的達康書記,就是這種類型。他們思慮全面,別人眼中的死局,落在他們手中就會鹹魚翻身。此類人從政高調,經商低調。如果從政,哪怕只在個小縣城,也會在第一時間上達天聽。如果經商,他們的錢不會比馬雲少,但卻謝絕馬雲的風光。

他們最擅長的,是啓動社會資本。他們能用別人的錢,辦成自己的事兒,還能給對方帶來豐厚回報。所以他們最喜歡說奉獻,說爲他人着想。

在商界,一個人走到這步,就可以告慰此生,洗洗睡了。

但在政界,仍有漫長的權力之路,繼續挑戰他們的生命。

08

認知的第八層:不爲而成,非建而功

劇中主管政法委的副書記高育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原本是學院的系主任,出學界入政界,痛快淋漓的實現人生抱負,想做成的事,早就做完了。要擺平的人,早就趴下了。值此桃李滿天下,弟子遍權門。高老師返璞歸真,只想找百八十個紅顏知己,臥睡於桃紅柳綠之地,盡情的享受人生。

這類人高度疑似天界的神祗,原本得窺智慧天道,卻耐不得紅塵誘惑,淪落凡塵爲妖。現實中他們即有智慧,又有人緣,活得賊啦啦爽。但影視劇中嗎,這類妖物是必須要收掉的。

09

劇中的認知天花板:明察洞悉,大度深沉

省級一把手,其視野之宏闊,詞鋒之明晰,往往帶有一種震駭人心的效果。掌控全局是他們的日常工作,而且他們又精熟人心細節,再繁複的局面,你可能說三天三夜還沒講清楚,他最多不超過五個字,就能夠說得明明白白。

見大而行遠,迎刃方通簡。

九層之上,猶有高臺。

九淵之下,猶有溝瀆。

如果說,這個世界有競爭的話,競爭的就是認知。

認知——先是你知道多少,然後是你如何看待這些。

——知無對錯,心生是非。

一切不過是人性。

知人知已知世知事,觀山觀水觀海觀風。

釋伽拈花而笑,回頭就是彼岸。認知升級不過就是心意的一轉。睜開眼,環視這遼闊的世界。看天看地看風看水看人心,從局部視野走出,向規律縱深挺進。打開心,釋放那迷亂的情緒。知己知彼知世知道知人心,從悒鬱的雜緒中走出,俯瞰人性那萬古千秋的無盡悲涼。八萬四千法門,不過慈悲之心。遲早你會擊敗心中的軟弱與恐懼,讓這美麗非凡的大千世界,成爲你生命的舞臺。

認知事物的本質才能提升格局

我們這個世界實際上是一個精神實體,認知層次的差異決定了我們並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這就是好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不起眼的事或不可思議的事,過了幾年人家成功了的緣故。你認爲“不起眼”、“不可思議”的時候,其實人家已經在佈局。要提升格局,就要提高認知能力,改變認知層次,最根本的就是要去認知事物的本質。就是要求我們從繁茂蕪雜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表及裏的進行加工處理,尋找出事物核心的運行原理和規律。抓住這個核心,把它放到更長的時間跨度和更大的空間跨度去分析、去評價、去認知。長此以往,你的自己的認知體系、思維方式、判斷方法也就自然形成了,格局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就可以看到更高層次的世界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