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故事13篇

本文已影響1.69W人 

歷史人物故事 篇1

一天,我正翻看着《中外歷史名人》這本書,偶然間看到了李時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剎那好像有身臨其境地觀察着李時珍的感覺。

歷史人物故事13篇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學醫家之一。他從小時候開始學習醫學,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學醫的,李時珍從小就跟着他們一起學醫。有一次爸爸帶着哥哥出門了,家裏只留下了小兒子李時珍,不久,有兩位病人來了,李時珍說:“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來,我先給你們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時珍立刻開方抓藥,晚上,他爸回來了,問:“這是你開的?”李時珍小聲說:“是的,不知道對不對。”然後把病人的症狀,爲什麼開這種藥講得頭頭是道。

李時珍十幾歲的時候,發現當時流行的《本草經》有誤差,便準備將其修正。而他父親說:“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讀的書不夠,再等會兒吧。”李時珍聽後認真讀書,知識量大大增加。之後他便翻山越嶺,嚐遍百草,還經常詢問山中的獵戶、農民……終於,他寫成醫學名著《本草綱目》震撼全國。

李時珍一生學醫,他所撰寫的《本草綱目》現在也仍造福衆生。我要當一名醫生,我要向李時珍學習!

歷史人物故事 篇2

雍正對道教修煉的丹藥,非常感興趣,在宮中蓄養道士爲他煉丹。他親自用硃筆書寫密摺數份,特諭一些地方心腹要員:"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開導,不可強迫,並相贈重金來安頓他的家人。對本人更要優禮榮待,迅速派車護送來京;朕有用處,一定要博問廣訪,竭力爲朕尋找。"爲了消除諸大臣的疑慮,他同時說"即使送來的人沒有本領,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的方法。"諸大臣接到如此上諭,又怎敢怠慢,紛紛推薦道士進京。

這些道士之中,他讚賞的是紫陽真人,說他所著的《悟真篇》,闡明瞭金丹的真諦,堪稱"神仙"。雍正還寫過許多歌頌道士採藥、煉丹、放鶴的詩句。在他的《御製詩集》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煉丹的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宮中煉丹圖。

雍正服食丹藥,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元氣的濟丹,從不間斷。他曾將濟丹賞賜給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吃。說濟丹是"經過精心煉製,不論寒熱溫涼,效果殊異,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儘管放膽服用,不必有所懷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倉促駕崩。雍正駕崩後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諭旨,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出宮,稱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將所有煉丹原料清運出宮。

歷史人物故事 篇3

蘇東坡住在岐山下的時候,聽說河陽縣的豬肉味道特別好,就派一個人到河陽縣去買豬。這僕人是個酒鬼,臨出門時,蘇東坡特別叮囑他不要喝酒誤事。

剛開始,僕人做事很小心,一點酒也沒有喝,所以一路還算順利。等到買好了豬,快到家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了,在路上一邊趕豬,一邊喝酒,最後醉倒在路旁。這樣—來,豬都逃走了。

僕人醒來時,發現豬沒有了,找了很久也沒找着,又不敢空着手回去。只好自己出錢,在岐山附近買了幾頭豬趕回去冒充河陽豬,蘇東坡十分高興,特地發了很多請柬,請了很多客人來吃美味的河陽豬肉。

肉做好後端了上來,蘇東坡說:“河陽的豬肉特別好吃,這是我叫人專門從河陽買來的。”當時,蘇東坡是朝廷命官,又是有名的文學家,客人們聽他這麼—說,夾起豬肉一嘗,都讚不絕口,說到底是河陽豬肉,真是又香又嫩,肥而不膩。正在這時候,有人來報告說有幾個農夫要見蘇東坡。

“幾位有何貴幹?”見了農夫,蘇東坡問。

“昨天我們在路上撿到幾頭豬,一打聽,才知道是大人府上的,今日特來送還。”

“我的豬?”蘇東坡很驚訝,叫來僕人問怎麼回事。僕人見瞞不過,只好把實情說了。剛纔還在拼命誇豬肉的那些客人覺得很沒趣,一個個告辭走了。

哲理點撥:爲什麼普通的豬肉經蘇東坡介紹後,就變得格外好吃了呢?原因就是普通人喜歡迷信權威。對於權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蔑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說話辦事忠於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有智慧。

歷史人物故事 篇4

曹操命劉備伐袁術,劉備臨行時爲由誰留守徐州拿不定主意。這時,張飛請求留守徐州。劉備卻說:你一是愛喝酒、耍威風、鞭打士兵,二是辦事草率不聽人勸。讓你留守,放心不下。

張飛願改過並再三請求,劉備答應張飛,並派陳登協助。一日,張飛請留守各將赴宴,說:我大哥臨走時不讓我喝酒,怕酒後誤事,今天請你們來一醉方休,從明天起全都戒酒,幫我守好城池。

說罷便輪番敬酒,當二次到曹豹面前勸酒時,遭曹豹拒絕。這時張飛已醉,命鞭打曹豹五十鞭。散席後,曹豹懷恨在心,便連夜派人送信給呂布,讓他今夜乘張飛大醉偷襲徐州。

呂布當夜領五百輕騎取得徐州。吶喊聲震醒張飛,知徐州已失,顧不得劉備的家眷,邊戰邊逃。後張飛見到劉備,悔恨萬分,欲抽劍自刎,被劉備死死攔住。

歷史人物故事 篇5

父親威廉和母親芬妮,都有着貴族血統。在英國,他們擁有兩處家園:茵幽別墅和恩珀蕾花園。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們全家像候鳥一樣,馬不停蹄地到“茵幽別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餘時間,他們住在恩珀蕾花園裏。到了春秋季節,全家人就到附近的倫敦探親訪友,忙得不亦樂乎。小弗洛倫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環境中度過。

可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興奮點,卻往往不在小夥伴們身上。她愛騎小馬,愛和身邊的小貓、小狗、小鳥們聊天,玩耍。她樂於照看它們。有一次,一隻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鳥包起來,把它埋在花園內的松樹下,還豎起了一塊小墓碑,上面寫了墓誌銘——

可憐的小山雀/你爲何死去/你頭上的皇冠/是那樣美麗//但是現在/你卻躺在那裏/對我不理不睬/不聞不問

從小時候起,她就獨來獨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頑皮。她倔強而執拗,多愁善感,似乎過於早熟。她在滿目繁華中孤獨地成長。

恩珀蕾花園一片繁榮,花園外面卻是滿目凋敝。1842年的英國,經濟異常蕭條,饑民充斥了各個角落。弗洛倫斯在她的筆記中寫道:不管什麼時候,我的心中,總放不下那些苦難的人羣……

1843年7月,正是炎熱的季節,南丁格爾一家再度到茵幽別墅消夏避暑時,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去幫助周圍的窮人。她不怕骯髒和吃苦,把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爲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親給她一些藥品、食物、牀單、被褥、衣服等等。她把這些東西用於賑濟窮人,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到了應當返回恩珀蕾花園時,弗洛倫斯不願半途而廢,她想留在當地。但是母親認爲,出身貴族的女兒理應在別的事情上有所作爲,浪費時間護理那些窮人,簡直荒唐無比。父親和姐姐也都站在母親一邊,弗洛倫斯孤立無助。

在當時英國人的觀念中,與各式各樣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骯髒而危險的。人們對於“醫院”、“護理”這樣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談,因爲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丟臉的事情。由於醫療水平落後,加上國力衰微,戰爭頻繁,在1844年以後的英國,醫院幾乎就是不幸、墮落、邋遢、混亂的代名詞。由於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時簡直就像瘋人院。在弗洛倫斯看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事,還不是上述可怕的醫療條件,而是醫院中“護士”的不佳的名聲,和她們那低下的素質。

1845年8月,弗洛倫斯同父親一道,到曼徹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爲祖母病情加重,臥牀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邊護理。很快,祖母的身體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蓋爾太太又病倒了。弗洛倫斯又趕回家裏,精心護理病入膏肓的蓋爾太太。直到老人臨終,弗洛倫斯一直守候牀邊,沒有離開半步。

這年秋天,恩珀蕾花園附近農村中瘟疫流行,和當地的牧師一道,弗洛倫斯積極地投入了護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證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了。在那時,人們都以爲護理工作很簡單,根本用不着培訓。以前連弗洛倫斯自己也曾認爲,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幫助病人解除病痛,這就是護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親眼看到一個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這位病人服錯了藥。“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護理者‘毒死’了她!”這一想法讓她大受刺激。她從此知道,護理是一門重要的學問。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別無選擇,必須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離恩珀蕾花園幾英里處,有一個診療所,主治醫師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氣,據說畢業於牛津大學,而且是南丁格爾家的老朋友。於是,弗洛倫斯打算說服父母,給她一段時間,准許她去這個診療所學習。恰逢富勒夫婦應約到恩珀蕾花園做客,她就當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爲師。

不料,一場風暴就此爆發了。父親拂袖而去;母親則氣得發瘋,說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怪念頭;連姐姐也歇斯底里大聲嚷嚷,說妹妹一定是“中了邪”——這不單有失貴族身份,還會把病菌帶入家門,害死了全家。

富勒夫婦感到很難堪。爲了安撫南丁格爾夫婦,他們也只好向弗洛倫斯“潑冷水”,勸她放棄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她咬緊牙關,沒有屈服。她開始偷偷鑽研起醫院報告和政府編印的藍皮書。她還私下給國外的專家(比如普魯士大使本森夫婦)寫信,向他們請教各種問題。並且,還時不時地索求有關巴黎和柏林兩市醫院情況的調查報告。

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學習一個多小時。當早飯鈴聲響起,她會迅速收拾書本,若無其事地下樓用餐,看上去規規矩矩,也儘量不提及內心的想法。母親要她負責儲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絲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親回心轉意。她給朋友克拉克小姐寫信說:“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務。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們簡直是乏味透頂。我也不禁要問自己:‘這就是生活嗎?難道一個有理智的人,一個願意有所作爲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這些嗎?’”

她也收到了愛情的橄欖枝。在一次宴會上,她結識了年輕的慈善家理查德(將少年犯與成年犯分離,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議)。理查德對她一見鍾情,兩人一起談詩作畫,愉快交往。在弗洛倫斯寂寞無助的時候,理查德的數不清的信箋,給過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稱爲“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時,她考慮良久,卻拒絕了他。她給理查德寫信說:我註定是個漂泊者。爲了我的使命,我寧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錢。

弗洛倫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獨身生活的態度,同時談到自己對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見是,歸根結底,一個人必須結婚,這是必然的歸宿。不過,我最終覺得,婚姻並不是唯一的。一個人完全可以從她的事業中,使自己感到充實和滿足,找到更大的樂趣。”此後,她拒絕了所有的求婚者。不過南丁格爾在晚年公開迂曲的表白了自己的性取向,她在自己的日記裏寫到與英國和普魯士女性同牀的興奮之情,她還在不少私人書信中讚許自己與女性之間的愛情,歐美專家經過了多年的考究與覈實確定了南丁格爾的確有同性戀的傾向,南丁格爾也展示出了自己衝破成規這勇敢的一面。

經弗洛倫斯的請求,本森爵士給她寄來了一本書:《凱撒沃茲的基督教慈善婦女年鑑》。書裏介紹了凱撒沃茲在護理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有關情況。

她仔細閱讀之後,不由得喜出望外。作爲慈善醫療機構,凱撒沃茲正是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地方。在那裏,各方面的條件相對完備,她可以得到適當的訓練,同時,那裏的宗教氣氛、清規戒律,是一張“擋箭牌”,可以保證護士的名聲不受輿論指責。

但她不敢貿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凱撒沃茲,只是利用病後療養的機會,先來到法蘭克福,當時那裏的護理事業也走在各國前列。在一家診療所,她學到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兩週以後,她離開時,覺得自己有資格做一名合格的護理員了。

當父母、姐姐知道她對護理“賊性不改”,還在私自學醫時,個個氣得發抖。他們聯合起來懲罰她,令她“閉門思過”,不許出家門一步。

她與家人冷戰數年。時光如飛,在1851年6月8日這一天,弗洛倫斯在她的筆記中,以前所未有的堅定語氣寫道:“我必須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機會就會白白地從身邊溜走。從他們那裏,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衝突。我顯然是不會獲得同情和支持的.。我應該就這樣坐以待斃嗎?絕對不可以!我必須自行爭取那些我賴以生存的一切。對於屬於我的事業,我必須自己動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際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們是決不會恩賜與我的。”這次,她的確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爲藉口,去了凱撒沃茲;在那裏學了兩個星期之後,爲了獲得更爲系統的學習,決定再次去法蘭克福。她平靜地向家人宣佈了她的決定,父親尚平靜,但母親和姐姐驚慌不已,再度極力阻撓。這一次,弗洛倫斯絲毫沒有退卻。她們三人大吵了一通。父親見勸阻無效,氣憤之下,提着槍牽着愛犬走出家門。他走後,她們更吵得天昏地暗。母親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靈巧地躲開了。

第二天,弗洛倫斯勇敢地離開了家。來到西道爾·弗利德納牧師的收容所——這所機構擁有一所醫院,一所育嬰堂,一個孤兒院和一所培訓女教師的學校。

弗洛倫斯住在孤兒院內的一個小房間裏。她的工作地點,就是孤兒院和法蘭克福女子醫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學着幹,一點兒也不肯落下,甚至連手術護理她也參加。這對她來說非常不易。畢竟,在當時,對於一個貴族女子來說,完全是“有失體統”的事。她明白這一點,但她不在乎。

在這段時間裏,她往家裏寫了好幾封信,介紹自己的情況,也渴望和家裏人重歸於好。在32歲生日時,她感謝家人的祝福,還特地給父親維恩寫了一封信。其中寫道:

“儘管我的年齡的確不小了,不過我會更加堅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實上,我很高興,因爲我終於重獲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經過去,我並不多麼留戀。它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爲此而欣慰,因爲這意味着,我將獲得新生命。”

歷史人物故事 篇6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於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爲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後抱着信件去向曹操彙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於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曹操燒信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衆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爲增強,爲此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故事 篇7

清朝初年,山東的一個小地方出現了一家奇怪的茶棚。過往的路人都可以進到茶棚裏面喝一杯茶,這茶不收銀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說一些奇聞異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齡。他出生在山東一個商人家庭中,父親棄儒經商,多年下來,家裏已是小康水平。在父親的資助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準備科舉考試。

但好日子沒過多久,家裏面就出了很大的變故。

蒲松齡的兩個哥哥娶的妻子都相當潑辣,爲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裏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實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給這三個兒子分了家。

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不像兩個嫂嫂這樣能打能吵又能搶,分家的時候也是默默躲在一邊等待蒲松齡父親的安排,最後,蒲松齡只分到了農場的三間破房子,以及二十畝薄田和只夠吃三個月的糧食。從這以後,蒲松齡不能像過去一樣只用讀書,什麼都不管了。他必須要自謀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個私塾老師,但當時私塾老師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錢最多隻有八兩銀子。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還不夠富人家的一頓宴席。

父親去世後,蒲松齡還得贍養母親,家裏就更揭不開鍋了。

爲了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他挖空了心思,可在當時,文人要想出人頭地,就只有走科舉考試這條道路,蒲松齡也把希望寄託在了科舉考試上。除了教書外,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參加科舉考試上,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始終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歲時才成爲一個歲貢生。蒲松齡的一生可以說是在貧困線上掙扎,他曾經感慨道:“窮神窮神,你和我爲什麼這麼親近,整天寸步不離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的一個僕人,你也得給我放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離開我,就好像是兩個熱戀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舉考試中始終不能得志,蒲松齡對黑暗的社會和不合理的科舉制度產生了很深的牴觸,他有一種傾訴的願望,於是他打算寫一本書。爲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齡花了很多心思,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馬路邊搭起了一個草亭,設立了一個茶棚。於是就出現了故事換茶喝的情景。

就這樣靠着和客人閒談,蒲松齡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書齋中,憑着記憶,將這些故事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寫在自己的書中。因爲故事是通過聊天得來的,蒲松齡就給自己的書齋起名字叫“聊齋”。

蒲松齡將自己一生的情感寄託到文章當中,因爲他寫的是傳奇故事,所以他爲自己的小說集取名《聊齋志異》。

蒲松齡花了大量的精力寫成的這本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表達了他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說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這部書的作者,在貧困中掙扎和科舉考試中落魄的蒲松齡,卻沒有得到當時人們對他的肯定,最後在聊齋中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歷史人物故事 篇8

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候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覈對校正它。有時候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是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歷史人物故事 篇9

清人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寫了一個"君子國",在這個國度裏生活的人,相互謙讓成風:顧客嫌貨優價低,賣主說定價已經過高,進一步要求顧客就低還價,顧客願意出高價買次貨,賣主寧肯把好貨用低價出售;對此,旁邊的人都說這顧客"出大價而買醜貨",這是"欺人不公",付款時,顧客要給頭等的銀子,而賣主則只收次等的銀子……他們就是這樣相讓而"爭"。這裏的'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真正達到了"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好讓不爭"的境界。

這種"君子國",雖然是理想中的"烏托邦",卻真實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誠實、謙禮的美德發揚光大,推而廣之,淨化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美好心理。

歷史人物故事 篇10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的時候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牀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爲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着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部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家丁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歷史人物故事 篇11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着要修,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說中國假如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說他自不量力,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假如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

爲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歷史人物故事 篇12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過年的呢?

慈禧有極強的虛榮心,除了臣子要給她年禮,皇帝、皇后和宮妃們也不例外,但相比大臣送珍寶什麼的,慈禧對家人、身邊人送的禮物,更看重親情的含量,所以多是些親手做的東西,比如鞋、手帕、圍脖、手袋之類。丫頭、太監們,往往送一些糕餅點心之類的東西。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爺”,平時上下就是圍着她一個人轉,順從她的旨意,過年了則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兩點,要行“辭歲典禮”,在皇后的帶領下,宮妃、家人、侍從等依等級高下排列成行,一齊向太后叩頭。禮儀結束後,慈神要出點“血”,給每個人一隻紅緞做成的繡金小錢袋,裏面放着一些壓歲錢。

現在大年三十,大多數人家都會圍在電視機前,看CCTV的春節晚會“守歲”,過去沒有春節晚會,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擲擲骰子,或是出去聽聽村戲、說書什麼的。帝王家在這一夜內容自然要豐富多了,還會有通宵的娛樂活動,相當於“春節晚會”。但慈禧比較喜歡的活動是擲骰子,德齡回憶,“沒有一個人想上牀睡覺。太后提議我們玩骰子,給每人賞一些錢,多的達二百兩。她讓我們用心點,贏錢纔好。我們當然是極用心的,生怕贏了太后的錢。”但玩夠了,慈禧“開心一刻”就到了,會把她自己贏的錢都放到地上,讓大家都來搶,以此取樂。於是宮女下人都一擁而上,拼命搶奪,讓慈禧開心。以後幾天,慈禧都會玩“撒錢”的遊戲,有錢“搶”,大家也開心。

天快亮時已是大年初一了,撐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會回房休息。在她醒後,宮女會捧着幾盤代表平安的蘋果,幾盤代表長壽的青果,表示更新的蓮心,到慈禧的房間,討她的歡心。慈禧見了高興,也要對大家說幾句祝福的吉祥話。”這時候,大家都要站在旁邊,等她梳洗完畢,向她拜年。之後,大家纔會給皇帝和皇后拜年。

據故宮專家向斯所著的《女人慈禧》一書介紹,慈禧最喜歡聽戲,而且最喜歡聽的是淫戲。爲這,大太監安德海特地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供慈禧看戲。還專門召集了一班梨園子弟,排演戲劇,尤其是在淫戲方面下大功夫,博慈禧一樂。有時候戲太下流,連陪聽的皇后(兒媳婦)都覺得坐不住。大年初一,戲自然是少不了的,根據慈禧的意思,會在宮內的院子裏臨時搭一個戲臺。慈禧一般坐在靠近客人和宮妃用的走廊附近,當然包括皇帝皇后在內,家人、身邊人都要陪她看戲。

而在這一天,慈禧也會有百姓人家老奶奶的仁慈,一改平日的威嚴。德齡就感受過一回,她回憶,“朦朧中,我感到有個東西掉到了我嘴裏,就猛地醒了過來。睜眼一看,原來是一片糖,我馬上就吃掉了。走到太后身邊,太后問我糖好吃不好吃,又讓我不要睡,多玩上一會兒。太后這麼高興的樣子,我還從沒見過呢。她開起玩笑來,簡直就像個孩子,讓人沒法相信這就是以前那個令人敬畏的太后。”

一直到傍晚時分,初一大戲才差不多唱完。這時,慈禧會即興表演,超級票友的她讓太監們奏樂,親唱幾首小曲過把戲癮,宮女們也跟着她唱了起來。正在興頭的慈禧又命太監唱,票友太監自然唱得很專業,但難爲了平時只知道“咂”的太監,根本就不會唱。但老佛爺的話誰敢不從,只得扯開鴨嗓嚎上幾句。這麼一來戲劇效果就出來了,不只慈禧笑了,大家都笑了,滿堂喝彩。

看來,不論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還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家,過年圖的就是一個字,“樂”。而慈禧,除了一個“樂”,還藉機積攢到了大量的陪葬品。

歷史人物故事 篇13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裏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爲它的命運擔憂,爲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爲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龍駕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假如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着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糉子,就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