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

本文已影響1.74W人 

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端午節。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1

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端午節。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端午節。

起源於中國古代,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民間有“扒龍船”“吃糉子”“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習俗。

端午節的發源: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

端午別稱

1、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

2、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爲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3、天中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爲天中節,是因爲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爲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爲“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爲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4、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爲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5、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爲女兒節。”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2

端午節習俗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二、端午食棕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做“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

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統稱糯米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三、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爲自己發病是因爲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 第2張

四、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五、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爲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六、掛荷包和五彩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說可以讓五色絲線扔到河裏後變成龍,帶走瘟疫和疾病。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3

端午要吃的食物

1、吃糉子

端午節爲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糉子的習慣,現今糉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糉、蛋黃糉、蜜棗糉、原味等等。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糉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爲貪美味而傷了身體。同時記得將糉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蛋

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糉鍋裏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3、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採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4、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糉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麪,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爲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爲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餘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溼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 第3張

6、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7、吃臊子面

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麪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麪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爲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8、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端午節本身是爲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所以吃麻糖(麻花)來粘嘴,也是爲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9、吃“五紅”、“五黃”

南京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隨着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爲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10、飲菖蒲酒

飲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南宋士子陳可常,曾寫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詩句。菖蒲酒是以菖蒲爲藥料、以白酒或黃酒爲原酒製成的一種藥酒。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爲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