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八篇

本文已影響1.23W人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八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為了激發 和發展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

活動目標

1.根據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徵分解畫面,感知分合式,算式所表達的數量關係學習6的加法。

2.引導幼兒學習用語言講述算數所表達的用以。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6的5種加法;

2、學習感知分合式;

活動準備

教具:實物圖(一顆大樹,6個蘋果,1個大,5個小;2個紅色,4個黃色;3個有葉子的,3個沒葉子的)。

裝有6的5組加法算式禮物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複習6的組成。

老師:“我們來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和起來要是6”。運用拍手遊戲和碰球遊戲。(在黑板上的一邊寫好6的分合式)。

二,學習6的加法。

1.引導幼兒仔細看圖,分解畫面。

2.集中交流。

3.帶領幼兒讀6的5種加法算式。

老師:“我們把6的5種加法算式用好聽的聲音來讀一讀吧”。

三,“小動物們送禮物”的遊戲。

1.老師:“我這裏有一個禮物盒,這禮物盒裏有着很多漂亮的禮物,但是你們要先讀出老師出示的算式並回答問題才能得到很漂亮的禮物。(交代遊戲要求)。

2.老師口報應用題,幼兒口列算式。

3.評價幼兒遊戲結果。

4.收拾學具結束本次活動。

教學反思

我覺得,這個活動讓孩子們學會了很多,在快樂的心情中講述,幼兒也很快樂的學習,而且6的加法算式他們全都學會了。最重要的是快樂,孩子們快樂,作為老師的我也很快樂。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及多媒體課件瞭解雨的形成。

2.喜歡探究自然現象,熱愛科學的情感和態度。

3.掌握正確的避雨方法,學會自我保護。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多煤體,小實驗的工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聽歌曲《大雨小雨》。

T: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孩子們仔細聽,然後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麼?(加動作)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講雨的形成

聽到了什麼?(下雨)那你們知道為什麼會下雨嗎?(……S)小朋友説得到底對不對呢?聽了《小水滴的旅行》這個故事,也許你就會明白了。

師講述《小水滴的旅行》。

我是江河裏的一顆小水滴,平時我和夥伴們生活在媽媽的懷抱中可開心了,太陽公公升起來了,火辣辣的,照得我們渾身暖洪洪的。不一會兒,我們的身子變輕了,慢慢地離開了媽媽的懷抱向空中飛去,大家快樂地叫起來:“我們長翅膀啦!我們長翅膀啦!”原來,我們都變成水蒸氣了。

我們飛呀,飛呀,越飛越高,天空中的温度越來越低,真冷啊,我們三個一夥,五個一羣,緊緊地抱在一起,越抱越緊,風爺爺帶着我們在空中飄來飄去,人家都把我們叫做白雲,温度更低了,越來越多的夥伴向我們湧來,雲朵越積越厚,越積越重,白雲都變成了烏雲,滿天的烏雲,這時風爺爺更是“呼——”“呼——”颳起了冷風,我們冷得縮成了一團,變成了小水滴。於是我和夥伴們爭先恐後地從天上跳下來,地上的小朋友歡呼着“下雨了,下雨了!”

提問:故事聽完了,你們知道雨是誰變的?(小水滴)

都有誰幫助了小水滴的呢?(……S)

小水滴先變成了什麼?再變成什麼?最後又變成了什麼?

第二遍欣賞

下面我們再聽一遍故事,請小朋友們一邊聽一邊想小水滴共經過了幾次變化,是誰幫助它的?(幼兒聽故事)

提問:小水滴先變成了什麼?是誰幫助它的?(……S)

再變成了什麼?(……S)最後又變成什麼?(……S)

三、小實驗,幼兒觀察

師操作器具,並講解給幼兒聽。

演示水 水蒸氣 雲 雨滴的過程。

四、結合多媒體,學習自我保護

提問:

1.你們喜歡下雨嗎?為什麼?

小結:淅淅瀝瀝的小雨讓種子發芽,花兒開放,雨後的空氣比較新鮮,人們會感覺特別地舒服。

2.突然傳來了“雷聲”,但夏天,有時會下很大的雷雨,如果雷雨過大就會引發洪水……

出示雷雨引發災難的圖片。

3.組織幼兒討論雷雨時如何進行防護。(幼兒討論)

小結:室內:要關緊窗户,拔掉所有的電器的插頭。

室外:到最近的房子裏去躲雨。

雷雨時不要打鐵柄的傘,手裏不拿鐵做的東西。

雷聲特別的猛,那我們千萬別走動,趕緊停下來,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儘量低下頭。

師生一起演示動作。

五、結束活動

今天我們小朋友真棒!不僅知道了雨是怎麼來的,還學會了雷雨時怎樣保護自己,現在我們一起來表演一

演示:在室內(活動室)我們該怎麼做?

在室外,我們如何保護自己。

自由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南宋朱熹也背出“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生動的課件能再現、強化、傳遞教學內容,動態的畫面會引起幼兒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聯想想象情感的活動。因此,在這堂課中,我運用多媒體貫穿了始終,使雨的形成,雨帶來的災難,雷雨時的保護。這一自然現象以生動畫面展示給幼兒。科學課上離不開科學探索活動。我把雨形成的過程通過實驗演示給幼兒看,並讓他們用身體動作表演雨形成的過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活動的結尾創設小河、院外,室內等生活場景,讓幼兒在情境中演練雷雨時如何保護自己,把活動推向**。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整理這是一個心理健康活動,從這個活動中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教師的用意,她要昇華的是孩子愛的情感,要讓孩子知道愛父母,怎樣愛父母。由於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很多孩子都表現出了自私,只知道索取卻不知道回報,所以對孩子的關愛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孩子首先愛的是自己,然後再是親人,再是身邊的人,再往後就是對祖國的愛,在大班進行愛身邊親人的教育是非常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也是極為需要的。

一、 評選材

這個活動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父母,也都在與自己的父母相處,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一點一滴,這些都為這個活動奠定了情感基礎,也使孩子在活動中有話可説,但是很多孩子只是能感受,卻不知道自己該用什麼方式去表達對父母的愛,這個活動以此為切入點,不僅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更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應該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及做哪些事。

二、 評目標:

雖然我並沒有看到過這個活動的目標,但通過觀摩整個教學活動,卻能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活動的目的所在,那就是對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學習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而且活動目標的達成度是很高的。

三、 評準備:

1、教師自身的準備:活動中教師態度温和,聲音輕柔,非常得有親和力,這就使整個活動氛圍輕鬆,孩子在活動中沒有一絲緊張感,孩子都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為活動創編了手的情境表演,雖然很簡單,卻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能很好地詮釋故事的情節,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2、物質準備:教師在活動中準備了磚塊、愛心卡和音樂,這些材料是隨手可得的,但卻都體現了教師的用心:所選取的音樂緊扣活動主題,又能給活動營造出一種輕鬆的氛圍;磚塊是讓孩子來體驗付出和分擔的,更能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以及自己該為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愛心卡是鼓勵孩子讓旁邊聽課的老師畫的,增進了全場的融洽,而且最後彙集愛心卡,讓孩子集中交流,互相分享彼此的經驗。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户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參與實驗並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師: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説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麼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説:“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説:“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説,“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説;“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説:“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説:“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裏是什麼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裏待了一會兒之後又是什麼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後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於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於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後,活動越來越少。由於怕螞蟻死,於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後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後對什麼發生興趣,就對什麼進行探索、實驗,那麼,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瞭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於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裏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並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並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並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後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辨別時針和分針的作用,掌握整點的書面表達。

2、培養口語表達整點的能力。

3、教導幼兒學會珍惜時間。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5、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教學重點:

1、正確認識整點。

2、口語表達整點。

教學難點:

學會用時針和分針準確表達整點。

教學準備:

1、大灰狼頭套一個

2、教具時針若干個

3、教學ppt

教學過程:

一、律動和心算遊戲提高幼兒興趣。

(一)、拍拍小手老師:"我的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拍上、我的小手拍拍下,請你坐好來!"

(二)、心算遊戲《碰碰車》

老師:我們變成碰碰車,當我説出算式時候,你們説出得數和我碰碰!

二、展示ppt,以小遊戲的形式培養幼兒計算的能力。

(一)、《飛機打怪獸》

老師:"我們的數字寶寶被怪獸捉走了,現在請你們開着飛機去打掉怪獸救出我們的數字寶寶!"

(二)、《寶劍打怪獸》

老師:"剛才你們的飛機真厲害,現在我給你們是寶劍,你們能再幫幫忙嗎?"

三、認識和了解鐘面的結構,辨別時針和分針學會整點的書面和口語表達。

(一)、猜謎語導入老師:歡迎你們來到時鐘王國,下面請你猜一猜謎語吧!

(二)、認識時鐘

1、老師:"你們家裏有時鐘嗎?長得怎麼樣子的?"

2、欣賞ppt的時鐘。

3、展示鐘面,學習時針和分針,教導幼兒掌握整點的書面和口語表達(時針指着"幾",分針指着"12",現在是"幾點整"。)

四、《明明的一天》鞏固整點的書面的口語表達。

(一)、介紹老師的朋友明明,請小朋友們一起進入明明一天的生活。

(二)、教師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整點。

1、首先要引導幼兒説出明明在做什麼?

2、培養幼兒對整點的口語表達。

3、請幼兒動手操作寫一寫如何表達整點。

五、遊戲《狼出沒了》

規則:

1、大灰狼出場了,請大灰狼告訴我們它幾點起牀!

2、老師出示時鐘,如果沒到大灰狼起牀的時間,小朋友跟着老師念"時針指着多少,分針指着多少,現在是幾點!

3、如果到了大灰狼起牀的時間,全部小朋友要趴下不許動,大灰狼來吃小朋友了。(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六、互動遊戲請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時鐘邀請一位老師調一調然後説出時針和分針和整點。

六、教師小結: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了整點,那我們就要做一個勤勞的小寶貝珍惜時間咯!

活動反思:

本次教研我執教的是大班數學活動《現在幾點鐘》。在活動中我運用幼兒平時半日活動中的情景照片,讓幼兒在積極互動的活動氛圍中進行探究活動,調動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分組練習則為幼兒提供了動手操作的實踐機會,不但激發了幼兒探究事物的興趣,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通過《老狼老狼幾點鐘》的遊戲給枯燥的數學活動帶來了歡樂,讓幼兒在玩中學的同時也鞏固了幼兒對整點的認識。

在本次活動中我還存在着較多的不足

1、在講解半點的時候部分幼兒還沒有完全理解半小時等於30分鐘。

2、在教具方面應準備方便幼兒拿和旋轉的小鬧鐘而不是笨重的大時鐘。

大班的孩子面臨入小學,所以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要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時鐘又是孩子們瞭解時間、感受時間最直接的工具。通過本次活動增進了幼兒對時鐘的進一步瞭解。從而使幼兒充分感受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真實體會到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學唱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歌表演。

2.藉由樂器聯想表現蓋房子的過程,並歌曲伴奏。

3.體驗勞動後的喜悦心情。

4.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5.藉助圖譜記憶歌詞、學習歌曲《蓋房子》。

重點難點:在學唱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歌表演。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音樂MP3、打擊樂器若干、蓋房子的視頻。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説説:

1.你看過工人蓋房子嗎?房子是怎麼樣蓋起來的呢?

2.播放蓋房子的視頻(或户外觀察幼兒園對面樓房的修建過程),並説一説工人叔叔在幹什麼?

3.聽一聽蓋房子時發出了什麼聲音。

二、玩玩、想想:

1.出示打擊樂器,請幼兒自己探索樂器。

2.想一想蓋磚塊、抹水泥、釘釘子可以用什麼樂器表現,並選擇出樂器。

3.引導幼兒將樂器的聲響與蓋房子的動作連接。

三、聽聽、唱唱:

1.播放音樂,幼兒聽一聽。

2.聽賞並學唱歌曲《蓋房子》

3.幼兒練習演唱歌曲。

四、唱唱、演演:跟着音樂節奏敲奏樂器。

一組扮演搬磚塊,一組扮演水泥。兩組交換樂器,再次演奏。

活動反思:

遊戲是大班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而音樂遊戲是音樂教育中最易為大班幼兒接受、喜愛、理解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是培養大班幼兒樂感和美感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融音樂與遊戲為一體的藝術教育形式所以,我覺得要提高大班幼兒音樂教學的效果,培養大班幼兒對音樂美的感受力、表現力,最關鍵的就是要從提高大班幼兒興趣入手。在本次活動中,我覺得不足的就是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本次活動超過了所規定的時間。

小百科:房子指供人類居住、從事社會活動或供其他用途的建築物。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設計思路: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樹,對於孩子來説既熟悉又陌生。隨着“有用的植物”主題活動的展開,孩子們對樹有了更多的關注。活動時,經常能聽見他們在討論有關樹的問題。“這是什麼樹?”“為什麼要種樹?”“樹有什麼用?”……。於是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如向爸爸媽媽調查“樹有什麼用”,並完成問卷;找找我認識的樹的活動;孩子們已具有一些樹的相關經驗,但比較零碎,需要同伴經驗的共享以及老師的經驗提升。為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樹真好 ”,通過多種形式讓幼兒更多地瞭解樹,去結識更多的樹朋友,讓孩子真正喜歡樹,喜歡植物,喜歡大自然,知道我們的生活和樹有着密切的關係,進而激發孩子們保護樹,爭作護綠小衞士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在分享與交流中,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樹對人、對環境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樹。

2、懂得愛護樹木的重要性,增強幼兒愛護樹木的意識。

 活動準備:

幼兒已有經驗:已參加過和樹做朋友的經驗,進行過“樹有什麼作用”的調查問卷。

物質準備:圖片、“樹真好”散文錄音、記號筆、繪畫紙

 活動過程:

一、樹

1.(出示漢字“樹”)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字,這個字你們認識嗎?(樹),你在哪裏看見過樹?

2.小結:在馬路邊、公園裏、小區裏、小河邊、家裏都有樹,我們生活周圍到處都有樹。

二、樹真好

1、為什麼人們要在馬路邊、公園裏、小區裏、小河邊、都種樹?那麼你想在樹下幹什麼呢?

總結:我們可以在樹下做許多事,是啊,“樹真好”。(同時出現漢字)

2、欣賞教學課件《樹真好》。

三、樹的作用

1、樹真好,那麼樹到底還有什麼作用呢?前幾天,我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了一個調查,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説説,你調查到了什麼?

2、人們為什麼要種樹,樹對我們人類有什麼好處?——孩子交流自己的問卷。(先請孩子拿着自己的問卷互相交流,然後教師選取幾張有代表性的,請個別幼兒介紹。)

3、老師小結:樹能淨化空氣,美化環境,有擋風固沙的作用。(教師邊總結邊出示圖片)

4、請小朋友也來畫一畫樹的用處、或者畫出你想在樹下幹什麼。

四、介紹交流

請幼兒向同伴或老師介紹自己的作品。

五、爭做護綠小衞士

1、樹有那麼多的用處我們的生活離得開樹嗎?樹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小朋友來爭當愛護樹朋友的宣傳員,爭做護綠小衞士。

2、從愛護幼兒園的樹朋友做起,進而關心、愛護身邊其他的樹朋友。

活動延伸:

在家園互動活動中可以讓幼兒和家長設計一些愛護樹朋友的倡議書或標記牌。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樹真好》,題材“樹”來自於幼兒生活之中,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見的一種植物,對幼兒來説開展這樣的題材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樂於參與的。大班綜合活動《樹真好》的整個設計內容整合了科學、繪畫、社會、語言領域的內容,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幼兒的發展,讓幼兒從多個角度獲得了“樹”的一個完整概念。《樹真好》我充分地考慮了活動的探究性,活動中提供了兩大環節讓幼兒去探索和發現,使幼兒積極、主動地獲得了許多知識。同時,活動中也建立了新型的師幼關係,教師始終以一個傾聽者、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之中。

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植物,但是,這也從未引起過孩子們的注意,雖然孩子們天天接觸這些東西,卻很少思考些什麼問題,於是,想通過這樣的一個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共同來關心身邊的一些東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同時讓孩子們養成一種喜歡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會發現一些自然現象,並想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學習方法,讓幼兒瞭解更多的植物知識,去結識更多的植物朋友,讓孩子真正喜歡植物,喜歡大自然,知道我們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關係,離開了植物,人類將無法生存。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有趣情節,體驗作品的詼諧情趣。

2、能隨故事情節展開想象,嘗試續編故事。

3、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4、讓幼兒嘗試敍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故事的有趣情節,體驗作品的詼諧情趣。

2、難點:能隨故事情節展開想象,嘗試續編故事。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8--12頁《麪包房裏的貓》

活動過程:

1、越變越大的莫格

有一隻貓,他的名字叫莫格,莫格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幼兒自主閲讀,啟發幼兒重點觀察莫格的體型變化。

2、故事《麪包房裏的貓》

傾聽故事

幼兒討論:你覺得小貓變大好不好?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

教師再次講述故事。

3、莫格的新故事。

變大的莫格還會遇到那些事?引導幼兒大膽想象莫格變大以後發生的事情。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説、敢説、喜歡説並能得到積極迴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閲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