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45W人 

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對於孩子,每個家長都關心的話題一定是孩子的成長階段問題,這也是現在社會的每個家長都有都重點關注的,他們都希望寶寶健康成長,那麼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

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1

孩子在6-12歲年齡階段

稱爲兒童的中期和兒童後期

是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此階段,孩子的心理髮展處於關鍵時期,也是最易出現行爲問題的時期。面對行爲問題中常見的厭學、脾氣躁、逆返、任性、拖拉、膽怯、敵對、衝動等現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籌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諮詢中發現,父母反應(確切的說是母親在反應)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們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沓、任性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度是“惱火”、“頭疼”!這就說明,父母在當時非常生氣,處在“拿他或她真沒辦法”的無奈中。

其實,兒童所有的行爲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反映着我們父母的行爲方式。兒童自出生時,如果我們把他看着是一張白紙,那麼,最早在白紙上面繪製畫的是我們父母。白紙上逐漸增多起來的圖案,就是兒童逐漸表現出來的行爲現象。如果圖案很清晰、明朗,讓人喜愛,那說明繪畫人的藝術水平高;如果圖案看起來晦暗、紊亂,讓人心煩,那還是說明繪畫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種種行爲問題(白紙上的圖案),是我們成人制造(繪製)出來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從這個角度說明,要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爲,父母首先要找準你在“白紙”上繪製畫的過程中,問題出在哪裏?是落筆太輕、還是太重?是你情緒抑鬱時而選擇的色彩太灰暗、還是你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我想從以下方面來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與父母行爲模式的關係:

第一、孩子“拖沓”與“任性”之間的關聯和它們所表達的意義:

從詞義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執坳。看起來這兩者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種現象有着相關性,即任性與拖沓是反映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軟性”的對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生硬”的對抗。

雖然在有些孩子身上,這兩種現象都很明顯,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過,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着另一種問題的性質。就是說看起來很拖沓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脫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

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坳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因此說,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在孩子們言談舉動裏,經常有我們需要解讀的密碼。可惜,我們許多父母總以自己成人的見解去論說孩子的問題,說孩子有問題。但父母一點不清楚,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着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受經驗和知識的侷限而很難用語言表明,他們主要是依靠行爲語言來表達。

比如說,性格孤僻的孩子偏愛獨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產生生動的幻想,也會熱衷於電視和遊戲,因爲這裏面有他忠實的夥伴可免除他的`孤獨。

有些孩子常愛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這些動作本身,說明與孩子嬰兒期(口脣期)滿足缺失有關。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絕吃飯的行爲,多半是通過這些行爲懲罰關係人:他們的父母,因爲他心裏有來自關係人某種方式或態度的傷害。

有些孩子總是表現出對玩具的破壞、惡作劇、搗亂等攻擊行爲,這說明孩子內心有憤怒和傷心,而造成憤怒和傷心的可能性卻很多:或許他在同伴中從沒得到過重要角色,或許遊戲中玩輸了,等等。

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

那麼,總表現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他這種行爲背後的無意識語言在說“我鬥不過你,我就要這樣才舒服。”拖沓的信息裏,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任性的種種表現的信息裏,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說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與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爲模式:

性格急躁、思維反應快、處事較果斷、高價值觀、高期望值、講究效率、喜歡操控和教導人。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說教、給現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在這種行爲模式下,孩子體驗的是:總有人爲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爲的責任能力。

嘮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爲標準要求孩子。有關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快速地穿衣服、吃飯、做手工、做上學前的準備工作。

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你的態度: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評價。如“收拾好牀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做好這個模型很難”等。

這樣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不管他們的努力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情被征服了,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這樣,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持,這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而持成人觀念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按她的時間要求做某件事情時,一般從來沒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嘮叨和不滿意的情緒態度,數落和要求孩子(此時的孩子,感覺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夠)。如果重複的是這種行爲模式,孩子的“無能感”會導致退縮行爲。

可以這樣說,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對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爲效率對孩子來說,是束縛、是敵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價很高,它可能耗損孩子的才智、抑制興趣,可能會造成情感的壓抑和性格的極端任性。

因爲孩子需要試驗、探索、努力的機會,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給他人時間),需要在沒有催促和訓斥的情況下學習。所以,大多數孩子的動作慢,就是被大人對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來的。

由此,我們看出,父母的行爲模式決定着孩子的行爲表現。因此,要改變孩子的拖沓與任性,父母首先應正視自己的行爲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慣孩子動作慢、難以自控情緒等,那麼,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態度,避免給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煩。其次,要學會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這意味着父母的行爲模式應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長的規律。

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2

兒童是指3-6歲;少年指十一歲左右至十七八歲;13-17歲爲青少年;18-45歲爲青年。0(初生)-6歲爲嬰幼兒;7-12歲爲少兒;13-17歲爲青少年;18-45歲爲青年;46-69歲爲中年;>69歲爲老年。

中華醫學會老年學會標準爲:

60歲以上爲老年人,45~59歲老年前期(中年人),60~89歲爲老年期(老年人),≥80歲(老齡老人),≥90歲(長壽老人),≥100歲(百歲老人)。

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 第2張

中國的年齡分段(按週歲):

1、童年

0歲—6歲。 (1)嬰兒期0-3周月;(2)小兒期4周月—2.5歲; (3)幼兒期2.5歲後—6歲;

2、少年。

7歲—17歲。(1)啓蒙期7歲—10歲; (2)逆反期11歲—14歲; (3)成長期15歲—17歲。

3、青年。

18歲—40歲。(1)青春期18—28歲; (2)成熟期29—40歲;

4、中年。

41—65歲。(1)壯實期41—48歲; (2)穩健期49—55歲;(3)調整期56-65歲;

5、老年。

66歲以後。(1)初老期67—72歲;(2)中老期73—84歲;(3)年老期85歲以後。

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3

(一)胎兒期:妊娠前8周爲胚胎期,第9周到分娩爲胎兒期。自孕期28周至出生後1周爲圍產期。遺傳因素、孕期感染、中毒、孕婦營養、心理狀態均爲影響胎兒發育的因素。孕婦的保健,充分營養供應,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的精神狀態,定期檢查均有助於胎兒的發育。

圍產期小兒死亡率約佔新生兒死亡率的70%,因此尤其應重視圍產期保健,防止胎內感染和早產,必要時進行羊水脫落細胞染色體以及其它生化檢查,對某些遺傳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作出產前診斷,並採取相應措施,可減低圍產期小兒死亡率。

胎兒期的保健措施包括孕婦諮詢、孕母營養、孕母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如弓形體、鉅細胞病毒、風疹、皰疹病毒以及梅毒等)、高危妊娠的監測及早期處理、胎兒生長的監測及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篩查等。

(二)新生兒期:從胎兒娩出、臍帶結紮後至滿28天。新生兒期是胎兒出生後生理功能進行調節並適應宮外環境的時期,其問題多由於適應不良所引起,如環境過冷、過熱均不相適應。其它如先天性缺陷、早產、畸形等。新生兒期免疫功能不足,皮膚粘膜及其它屏障功能差易於感染。生長髮育快而消化功能差,故開始餵養起即應十分重視逐漸適應其消化功能等。

新生兒期的保健措施重點是合理餵養,最好選用母乳餵養,保護隔離,預防感染,近年來強調產婦與新生兒即刻接觸並於數小時內開始哺乳,不僅可以促進母乳分泌,而且對建立母嬰相依感情有重要作用。

(三)嬰兒期:自出生28天至1歲,此期以乳類爲主食,生長髮育迅速,如身長增長50%,體重增加200%,頭圍增加30%,開始出乳牙,能坐,會爬並開始學走,其生理功能仍在發育中,如此快的生長髮育就需要的足夠的營養供應,而消化功能不足,免疫功能差,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及消化功能紊亂,營養不良等。

6到12歲的年齡階段是什麼 第3張

嬰兒期保健措施:提供母乳餵養,合理人工餵養及時添加輔食,有計劃地進行各種預防接種,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促進正常生長髮育。

(四)幼兒期:1~3歲。該期生長髮育速度減慢,大腦皮質功能進一步完善,語言表達能力逐漸豐富,模仿性增強,智能發育快,要求增多,能獨立行走、活動,見識範圍迅速擴大,接觸事物增多,但仍缺乏自我識別能力。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多。

保健措施:進行合理餵養並養成良好的飲食及衛生習慣,進行語言訓練及早期教育,注意安全護理及預防傳染病。

(五)學齡前期:3~6歲。學齡前期兒童的體格發育速度減慢,智能發育進一步加快,求知慾強,好問,好奇心強,自我控制能力仍差。

保健措施:本期應重視潛在智能的開發,但應循序漸進,避免強求,以適應其發育速度,是進行學前教育的重要時期。應培養熱愛勞動,愛集體的共產主義思想,仍應注意供應充分營養及安全護理。

(六)學齡期:6~12歲。學齡期兒童除生殖系統以外大部分器官已發育成熟,臟器功能特別是大腦發育更加完善,記憶力強,智力發育迅速,基本接近成人,機體抵抗力增強,感染性疾病減少,但變態反應性疾病如結締組織病、腎炎、過敏性紫瘢等增多,疾病的表現基本上與成人相似。其保健措施,更應重視思想教育,加強體格鍛鍊,並宜參加適當勞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