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某一職位後發現自己不喜歡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1.72W人 

我建議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解決這類問題

做了某一職位後發現自己不喜歡怎麼辦

事前,職業規劃角度,如果求職者早早對自己做好規劃,併爲之做好充分的準備,完全可以避免出現琳琳類似的問題。

事中,預期管理角度,如果求職者在遇到不喜歡的崗位時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做好自我調節,也可以平滑地度過危機。

事後,試錯與調整角度,如果求職者實在無法融入某種工作,那“逃離”也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今天我們要聊的第一個話題是“自我定位”與“職業規劃”。

大學生求職的第一步不是寫簡歷,而是進行職業定位。只有明確自己的求職目標和自身定位,才能做出有針對性的選擇,提高求職成功率。

職業定位就是清晰地明確一個人在職業上的發展方向,它有三層含義:一是確定你是誰,你喜歡做什麼工作;二是告訴別人你是誰,你擅長做什麼工作;三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能力以及個性,將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工作的崗位上。

與之對應的概念是職業規劃,它有三個要素:

第一,個人內在要素,包括職業性格、興趣、職業價值觀等,也就是“我想做什麼”;

第二,商業價值要素,包括已具備的知識,技能,經歷,人脈,也就是“我能做什麼”;

第三,外在環境要素,包括宏觀產業、組織、家庭等方面,也就是“環境支持我做什麼”。

綜上,職業規劃就是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一個人當下最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併爲實現這一目標做出有效的計劃與努力。

關於做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的時間,肯定是越早越好。我們建議大學生們大一大二就開始做一些職業定位的基礎嘗試,通過大二的一些社團活動和大三的實習實踐活動,給你的職業規劃做一些基本探索。到了大四畢業季,你的職業規劃就是有雛形的、具備科學性的。基於這個來求職,你當然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崗位。

回道琳琳的案例裏,她決定進入某一行業/崗位時,很可能是抱着可以試一試、做一做的態度來的。這也說明,她求職時的態度是相對隨意的,並沒有早早做好職業規劃然後按照自己規劃的道路前進,所以纔會遇到問題產生迷茫。

我們要聊的第二個話題是“預期管理”與“自我調節”。

初入職場,大學生們對職場生活或多或少有些迷茫,有很多知識亟待學習,有些困惑等待解答,有很多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也可能對新環境和新工作感到不適應,面對冷漠的同事、不欣賞自己的上司、枯燥乏味的工作、無止境的加班、勞心勞力的內耗……

當你抱着過高的期望接觸現實工作環境時,很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感覺處處不如意、不順心。這時你要轉換心態,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儘量把期望值調得低一些、現實一些,客觀地看待一切。

面對困難,除了具備好的心態,你還要積極地去尋找解決辦法。對於自己不懂的知識,你可以虛心請教同事;對於自己的困惑,你可以懇請前輩給予指導;對於公司的現狀,你不要有過多的挑剔,要看到每家公司都有它獨到的優勢;對於自己加入公司的決定,不要輕易懷疑選擇的正確性,更不要一遇到問題就想退縮。

我們也把這個建議送給琳琳,當遇到落差時,只要她多和同事朋友交流,幹好本職工作,當慢慢進入工作狀態後,她就會發現,她的迷茫、焦慮、困惑會越來越少。

我們要聊的第三個話題是“試錯”與“調整”。

大學生求職一定不要害怕“試錯”。對不少畢業生來說,工作的前幾年就是“過渡期”,或者叫“試錯期”。如果你實在對自己選擇的工作提不起興趣,或者做了很多努力之後仍然不在狀態,你甚至不需要去主動“適應”,完全可以選擇“逃離”。

“試錯”不是“錯誤”,它並非毫無價值,也無需用道德大棒來“棒喝”。每個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都會給求職者帶來一種認知上的體驗,讓你在“嘗試”中重新發現和把握自己的興趣、特長與內心的需求。很多大學畢業生需要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

我們建議大學生從大二開始就早早去實踐、去實習,也是這個道理。實習除了提升技能、適應職場外,還有一個目的——檢驗自己是否喜歡這個崗位,是否喜歡目前所處的環境,確定這份工作是否是你畢業後真正想從事的。如果你能體會到這點,認定今後的方向,那就避免了畢業後再轉行的彎路。

在琳琳的案例裏,如果她實在對新工作沒有興趣,那趁年輕,也可以換一種崗位去嘗試,給自己的人生換一個賽道。對於普通人來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不想做什麼,也是一種巨大的收穫。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