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

本文已影響2.35W人 

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佳節,我們都知道端午節的時候有着各種各樣的習俗,不少人好奇賞菊花是不是其中的一種習俗。爲大家介紹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

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1

端午節不賞菊花。

端午節有插艾草的習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艾草可以除蟲,去瘴氣,做成香包,佩戴身上,也很養生,這些都是端午節的習俗。

重陽節纔是賞菊花。

奇數爲陽,偶數爲陰,九是最大的陽數,古人認爲九月九日是至陽,是極爲吉祥的日子。本身數字九,就是陽之變也,故九月九日就叫重陽節。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食糉

糉子,是端午節時必吃的一樣食物,從春秋時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和和美美的過端午節,糉子,又稱“角黍”、“筒糉”等。糉子的由來已久,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小貼士: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端午節賽龍舟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賽龍舟不僅是一項體育娛樂活動,也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

門上懸艾葉、菖蒲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前一天或者前幾天,傳統一些的家庭會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也有將艾葉等香草製成花環、佩飾的,這些飾品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點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藥材,具有很強的殺毒作用,端午節的時候,溫度已經開始升高了,天氣非常的炎熱,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但現在很多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栓五色絲線

古人以五色爲吉祥色。端午節清晨,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意味着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艾草的作用

1、驅蚊蟲

艾草的莖、葉中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這種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的作用,而艾草中又以含有五月艾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還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2、應節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門上懸掛艾草和菖蒲的傳統習慣,端午節的時候,在門上面掛艾草可以起到弘揚傳統文化和民俗的作用,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和歷史作用。

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2

端午節由來的演變

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爲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二、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四、端午節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 第2張

端午節的習俗:

1、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糉,即“糉籺”,俗稱“糉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3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最直接的記載是東漢曹娥碑上的記載的當地鄉民五月紀念伍子胥的活動:“漢安二年五月 時迎伍君 逆濤而上 爲水所淹...”,以及據吳越春秋中的第五章-夫差內傳所記述,

伍子胥是被夫差賜屬鏤之劍自殺後,用鴟夷之器(一種革制酒器)裹了軀體投入江中,這與糉子的形象特別符合。伍子胥在吳越也被視爲濤神。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糉子,通常來說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也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

端午節會不會賞菊花 第3張

習俗有吃糉子、驅瘟疫、瘟神、划龍舟、懸香草(菖蒲、艾草等)等。

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划龍舟較爲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衆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

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