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本文已影響1.98K人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所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1

1、小學生的心裏缺陷主要表現在

敏感:青少年多是自尊心較強,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總是覺得別人又在說自己的壞話、或是在指責自己了。從而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負擔,導致神經過敏。

叛逆:由於小學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爲了表現自己的與衆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以自己爲中心,父母不讓做的事一定做,讓做、能做的事卻不做,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嫉妒: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覺得自己纔是的。

失落: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爲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特別是自己表現好卻得不到老師的誇獎,便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自卑:膽小、不敢表現自我、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爲萎縮,瞻前顧後等。

孤獨: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爲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爲孤獨感。

2、小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

小學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身心成長的失衡:小學生時期身體發育急劇變化,他們閱歷淺,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和親情力都遠遠落後於成年人。這種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不平衡使小學生出現許多困惑、煩惱和躁動不安,產生心理問題。

家庭教育的誤區: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升學,卻不注重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個性培養以及社會行爲規範的培養等。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一廂情願時,便會使青少年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鬱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學校教育的誤區:一些學校和教師迫於壓力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追求升學率、打造效應,成績成爲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還存在着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傾向。

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當今各種思潮衝擊着我們的社會,純潔的教育內容與複雜的社會生活之間形成強烈反差,致使學生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學生思想的混亂、情緒的波動,也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

3、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與預防措施

學習焦慮:據調查,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學生存在學習焦慮。這主要是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小學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休息是消除疲憊的重要措施。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勞,恢復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功能,而且也是保證兒童正常發育特別是神經精神發育的必要條件。有關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8歲兒童每天宜睡11、2小時,9歲兒童每天宜睡11小時,10歲兒童每天宜睡10、5小時,11兒童每天宜睡10、2小時,12歲兒童每天宜睡9、8小時,13兒童每天宜睡9、6小時。注意營養問題。通過增加營養來改善大腦的活動機能,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證明,蛋類、魚類、奶類、豆類、瘦肉、小米、玉米、花生、黑芝麻、核桃、金針菜、棗類、杏仁、栗子、松子、葵花子、海藻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是健腦益智的優良食品。呼吸訓練減輕腦力疲勞。下面就介紹一種丹田呼吸法。吸氣時雙手(可握空拳)沿胸部向上,同時用鼻徐徐吸氣,充分擴展胸腔。呼氣時徐徐將氣呼出的同時,力入心窩,雙手靜靜下落至心窩位置,力入於下腹丹田。緩氣,每深長呼氣後,再轉入下一次的呼氣,此時應進行三次輕鬆呼吸,用以放鬆和調整全身。

人際交往焦慮:人際交往焦慮,主要指在與人交往中表現爲焦燥不安,無所適從。這種傾向在當今小學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要有一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誠相待,關心他人這些良好的交往品質也是不可避免的。

自責傾向: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爲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關愛與認可的不安。當學生感受到父母、教師、朋友不認可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

挫折感:小學生的挫折感是來自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4、應對小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對策

俗話說:“心病還需要心藥治”。心理疾病雖然形成原因複雜,處理起來較爲棘手,但是並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不可救治的。關鍵在於要以人爲本,對症下藥,才能收到積極的成效。在實踐中,不妨試試採取以下方法:

消除逆反心理——溝通與交流:我們首先培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練自己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其次是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家長老師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我們只要抱着寬容的態度去理解這些事情,也就不會逆反了;再次是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常提醒自己遇事儘量剋制,多進行溝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消除孤獨自卑心理——增強自信: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主要是因爲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問題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滿足等。消除自卑孤獨心理關鍵是對自己現存力量感到滿足。分析自己的優點,正確做出評價,發揮自己的長處;其次是千方百計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後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自己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過勤奮努力,在某個方面做出成績來。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2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爲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爲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第2張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爲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繫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爲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爲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羣格格不入。

6、行爲習慣: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爲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爲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3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瞭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

2、城鎮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3、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4、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嚐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

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

隨着我國社會環境的轉變,社會不良風氣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令人堪憂。高素質人才不僅要具備知識,更要具備一個健康的心理。

小學是人才培養的第一步,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着學生價值觀、社會觀的形成。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第3張

擴展資料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遊戲和活動爲主,營造樂學、合羣的良好氛圍;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爲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爲主,並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諮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2、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

3、個別諮詢與輔導。開設心理諮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

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爲問題進行診斷、矯治的有效途徑。對於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

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爲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5、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學校要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爲影響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