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

本文已影響1.71W人 

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我們經常聽到很多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在交流,其實在教育中,除了日常的飲食起居,學習生活等,情緒的教育也很重要,很多孩子都存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那麼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

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1

1、 情緒識別晴雨表

以上提到的“情緒晴雨表”有助於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緒,摸不着看不見也不容易分清的情緒用“情緒晴雨表”可以實現量化,其中X方向代表愉悦程度、Y方向代表活力程度,通過對自身愉悦程度以及活力度的簡單分析,可以確定自己的情緒處於4象限(紅黃藍綠)中的哪個位置。

紅色代表的是精力充沛但心情不愉快,比如遇到了一些讓人憤怒、生氣的事,又或者在進行活動前的一些緊張情緒,這時候一個人是充滿力量的,但因為情緒上的波動可能還會影響到個人的行為。

藍色代表的是心情不愉快同時也沒有活力的象限,這種情緒多是沮喪,感受到挫敗和無力感等的時候,比如考試失利了,情緒和精力一下子都處於低谷的缺口。

綠色代表心情愉悦,但能量偏低,一個簡單的例子,有時候大家去旅遊的時候就會這樣,因為出門旅遊是一件開心的事。

但因為要早起,可能情緒就未必有多高漲,這時候人們更喜歡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坐在海邊吹吹海風,而不會選擇跳進浪潮的海中撲騰。內心充滿平和的狀態符合情緒識別的綠色區域。

黃色區域代表着愉悦的心情以及旺盛的精力,亢奮的狀態下人們會歡呼雀躍,精神以及身體都處於興奮的狀態。

2、 晴雨表的使用

在測量表中,要定位大區域包括大人,小孩都很容易做到,再仔細看裏面的小內容,對情緒的描述可以有很多,並不是人們過去認知中的,只有很少的如悲傷、快樂等形容,通過細化的情緒詞彙,慢慢地孩子們會對自己的情緒有更深刻的理解。

馬克博士的.情緒識別晴雨表適合年齡稍大的孩子,至少也要上幼兒園後才適用,因為這時候孩子的認知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有了一定的詞彙理解,這樣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更符合實際。

在教學中,情緒識別晴雨表具體怎麼用呢?在美國一些使用情緒識別晴雨表的幼兒園中,老師們會要求孩子們每天給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標記,到學校後老師會問孩子內心的感受,產生的原因,這就是情緒表達的過程,在交談中老師還可以通過對話來引導孩子對情緒的正確認識。

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
  

3、 表情認知訓練,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這個方法很簡單,家長們都可以用,手機的表情包,代表的情緒是什麼呢?家長們可以把這些表達情緒的emoji製作成小卡片應用於情緒教育中。

比如和孩子一起進行認識情緒的小競賽,看看誰認識的更多,看圖片,猜情緒,家長們甚至可以編故事場景,來形容當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會有這樣的情緒,其實就是“Ruler”中的label,給情緒做標示的過程。

和孩子一起對情緒進行四象限的劃分,就按照情緒晴雨表中做的那樣。這種遊戲的難度較高,不過不急於一時,慢慢培養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孩子會慢慢把emoji小表情全部貼到屬於它們的位置。

除了手機emoji表情,外,樂高的故事書中也有這樣的情緒認知內容,在故事書中小人的表情鮮明很容易辨認,在表情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支撐,也免除了家長苦心給孩子想故事的麻煩,這樣加深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其實並不難。

4、 找到元情緒

情緒雖然是名詞,但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動詞,情緒雖然是一種持續的感情,但它有突然的一件事或一個點作為激發,情緒出現可能就是短暫的出現,也可能是持久的,找到觸發點很關鍵。

當人們被情緒牽着鼻子走,這時候情緒是持續存在的,從情緒出現後持續發酵,發揮持久的影響,但有時候情緒來的快,去得也快,因此把握元情緒的本質,有助於人們找到應對情緒的方法,這一點對家長來説可以從小訓練孩子。

當憤怒的情緒開始影響人的時候,找到元情緒,是什麼惹我生氣了?這種情緒會一直存在嗎?還是可以通過什麼來化解?當情緒出現,給自己一個緩衝、思考的餘地,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就更容易得到控制。

5、 找到讓自己平靜的辦法

最常見的,深呼吸、攥緊拳頭,或者閉上眼想象一些好的畫面,給情緒按下暫停鍵後,也要找到合適的舒緩的方法,否則憋在心裏一樣不行。

控制情緒這門功課很多家長也做不好,因此不妨在情緒教育中也對自己的情緒管控多多聯繫,和孩子一起成長。

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2

1、在我們家裏,表達情緒似乎是不被提倡的。

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好像都是被“壓抑”着情緒來成長的。在公園裏我們看到孩子哭的時候,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上前的一句大多數都是:“乖,別哭了別哭了…”

其實哭是情緒抒發的一種方式,説出哭是什麼情緒以及原因是能夠用言語對情緒進行表達。這一句“別哭了!”往往就把孩子與情緒接觸的方式“扼殺”在搖籃中。

又或者小朋友玩得很開心,又蹦又跳的,大人可能會提醒小朋友:“不要發瘋了,安靜下來!”所以,在小時候,不管是高興還是難過,我們先得到的迴應總是“先不要這樣”,這就是我們説的“壓抑情緒”。

2、在我們的教育中,流露情緒可能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有些人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他們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他們會對某些情緒説“不應該”,覺得擁有這些情緒是不合適的。有時候他們會極力否認自己的情感,不希望別人發現自己有“不應當有的情緒”。

曾經在醫院看過,有小朋友生病了需要打針,ta因為害怕就哭了,這時ta的媽媽就在旁邊説:“怎麼膽子那麼小,你看姐姐都在笑你呢!”又一天,我看見一個大概8、9歲的小男生在路上摔跤了,媽媽就説:“你都這麼大了,還哭!羞不羞啊?你還是男孩子呢!不要哭了!

“以上大人們的做法都是在透露一個價值觀:你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就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你的情緒會給大家添麻煩。所以,在這種價值觀的薰陶下長大,我們漸漸地就會掩蓋自己的情緒。好像有朋友問我們:“咦,你剛剛是不是生氣了?你剛剛是不是很難過?”我們立刻會迴應:“沒事!”“我很好!”

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 第2張
  

3、我們可能習慣於用一種比較能為大家所接受的情緒掩蓋真正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情緒是屬於個人身上很豐富或者説很複雜的體驗,如果我們在表達情緒方面出現一些偏差,其他人是很難準確知道我們的情緒,又或者會令對方誤解自己的情緒。但有些人卻習慣了表達大家比較能夠接受的情緒,這樣他人可能更無法知道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和感受了。

或許他們是想通過表達虛假的情緒來建構一個符合大家想象的“人設”。例如,我們在朋友圈裏會看到有些人在很多人面前顯得特別自信,喜歡刷存在感,而這些人可能恰恰就是沒有自信的人。

有些人口裏説沒什麼,其實心裏是希望別人能意識到他們情緒不好,主動來關心ta慰問ta。可惜這些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大部分的人是不懂“讀心術”的,別人不是ta肚子裏的“蛔蟲”,所以很難知道ta到底在想什麼。一旦他人無法準確察覺他們的情緒時,他們可能會選擇不表達情緒了。但不表達情緒不代表就是控制好情緒,在合適的時候做出合適的情緒表達是需要的。

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3

1、幫助孩子認知情緒,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實,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能表達,他才能溝通,才能想辦法。有時,只需表達出來,情緒就解決了。

2、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它是中性的,不是壞事。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不要去否認、壓制,不要説“這有什麼可怕的”、“你沒有理由生氣”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同時讓他自己鍛鍊着平復下來。他每自己平復一次,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鍊。當然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還是應該用轉移法先去哄好,然後再講道理。

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表達 第3張
  

3、不被情緒綁架很多家長會跟孩子説:“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其實,家長應該儘量少這樣去説。家長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但是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總這樣説,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

他會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而我們家長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説:媽媽這會心情不好,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再跟你玩。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

4、教給他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宣泄法:比如打沙發打枕頭(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紙(其實這些宣泄法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壞性最小,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泄情緒)

傾訴法:找人聊天、寫日記、隨意畫畫;鎮靜法:數數、深呼吸;轉移法:看景色、運動、做自己的愛好。還有就是做一些能引起積極情緒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