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來源介紹

本文已影響5.61K人 

川劇大約是在明末清初發展起來的。當時,北邊的陝西、甘肅和南方的湖廣等省大量**流人四川,隨之帶來了具有各地鄉土氣息的戲曲藝術。

川劇來源介紹1

川劇的來歷:

川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後兩漢的角抵百戲,為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戰國名篇《宋玉對楚王問》中有“其為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所謂“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間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稱。

據《太平廣記》及《稗史彙編》等文獻記載,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鬥牛》之戲。三國時期,更是出現了四川第一曲諷刺喜劇《忿爭》,可謂川劇喜劇的鼻祖。

至唐五代時期,是川劇最為鼎盛之期,出現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這一時期常演的劇目有《劉闢責買》、《麥秀兩岐》和《灌口神》等。並出現了中國戲曲史上到目前為止最早的戲班,即《酉陽雜俎》中所載的幹滿川、白迦、葉硅、張美和張翱五人所組成的戲班。

川劇來源介紹
  

從《鬥牛》之戲到宋雜劇《酒色財氣》,歷時千有餘年,它們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戲”,可以視為廣義的川劇。而現代意義上的川劇,應該説是在宋元南戲、川雜劇、元雜劇基礎上的產生於明代的“川戲”開始的.。

至清代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和燈戲五種不同的聲腔雜陳,晚清時期,便出現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劇面目為之一新,各類聲腔的特色劇目和保留劇目開始形成。

其後的川戲改良運動,成立了”戲曲改良公會”,集資興建了“悦來茶園(今錦江劇場舊址)”、“蜀劇部”等演出場所。由此,川劇藝人自己組織的“三慶會”於1912年成立,也現了康子林,楊素蘭,蕭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達三百餘人。創作上也出現了趙熙的《情探》,黃吉安的《三盡忠》、《柴市節》等一大批名人名戲,流行劇目多達700餘個。

20世紀以來,雖然也現了以劉懷敍為代表的“川劇創作家”們所創作的現代戲,但國家處於黑暗時期,川劇也開始衰落了;建國後,在黨和新中國的扶持下,川劇又開始煥發藝術青春,重新進入自己的“黃金時代”。

川劇來源介紹2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其優美的音樂、獨特的唱腔和舞蹈形式深受人們喜愛。在眾多的川劇表演者中,有一批被譽為川劇大師的藝術家,他們的表演技藝已到了登峯造極的境地,其藝術造詣和人格魅力令人欽佩。

川劇大師顧婉清是川劇史上最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之一,她以其深厚的演技和高超的舞技,被譽為“川劇皇后”。顧婉清身為京劇名角倪瓚的侄女,從小就接受了京劇和川劇的雙重教育,因此其人文素質和藝術修養都極高。她的表演風格獨特,能夠將川劇中的人物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令人感到非常生動和自然。

另一位川劇大師魏鳳和則是川劇中的傳奇人物。他自幼酷愛川劇,開始師從川劇名家陳盛學習,很快就掌握了川劇的基本技巧。在其藝術生涯的早期,魏鳳和曾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他不僅在舞台上表演出雄渾有力的`唱腔,還在其後期執教時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生,為川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川劇來源介紹 第2張
  

川劇大師們不僅在舞台上有獨特的魅力,他們的生活和精神境界也深受人們崇拜。有的川劇大師雖然已經年逾古稀,但他們依然保持着對川劇這一行業的熱愛和執着。他們更注重藝術的內涵和精神的深度,通過自己的教育和培養,傳承和發揚了傳統的川劇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當今,川劇大師們的影響力仍然十分深遠。他們的表演和教育作品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也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欣賞。川劇大師們使用川劇這一傳統文化進行演出,引導了觀眾走近這一豐富、深刻的文化世界,探究其中的精髓和價值。

總之,川劇大師們是中國川劇文化的瑰寶,他們的藝術造詣和精神境界令人震撼和敬仰。在今後的川劇發展中,仍需繼續傳承和弘揚其優秀的藝術成果,使川劇這一藝術形式能夠長盛不衰,開拓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川劇來源介紹3

川劇的名稱,始見於清末民初,當時叫川戲,後來統稱川劇。這雖然只有八十多年的事情,可她所包容的各種聲腔,早在明代即有戲班在省內各地演出。

川劇史家、藝術家們談到川劇的源流沿革,還有追溯到晚唐“雜劇”、南宋“川雜劇”的,甚至有川劇高腔尚早於江西“弋陽腔”、清代蜀伶魏長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種種不同的説法。

足見川劇的歷史,還是一個沒有完全定論而尚待繼續研究探討的'學術問題。但就一個戲曲劇種而言,不論她是否源於本土,是否為地方文化與民情風俗所孕育,從她的全部傳統劇目、藝術程式均可清楚看到

基本上都是由整個中國戲曲及其高、昆、胡、彈等幾大聲腔藝術中繼承、發展和創造來的。已有的歷史更為我們確切地記載了這樣的事實:

川劇來源介紹 第3張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隨着“花部”的勃興,那些來自省外而分別流行於四川各地的高腔、崑曲、胡琴、梆子唱班,為適應羣眾欣嘗習慣,與四川語音、習俗結合,逐漸在藝術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

本世紀初,由於工商業的發展,流行四川各地的戲班不斷湧入城市,為擴大影響,加強演員陣容,爭取更多觀眾,逐漸走向各種聲腔同台演出的經營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各戲班藝人為提高表演藝術,加強競爭能力,又在藝術上紛紛相互吸收,彼此借鑑。才藝出眾的藝人更講究高昆胡彈不擋,文武唱做皆能,這就為川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條件。而最早使用川劇(川戲)這個稱呼的,是在辛亥革命影響下由康芷林等人組成的著名班社“三慶會”。

川劇的歷史發展約可分為:早年各個外地入川戲班的分別流佈時期,本世紀初出觀高昆胡彈燈同台演出及至統稱川劇(川戲)時期。過去的川劇

因各聲腔戲班流佈城鄉不同,藝人師承關係和藝術創造各異,以及觀眾對各聲腔藝術的特殊喜愛,遂形成戲班藝人及觀眾均習慣於從地理角度,把各地川劇藝術分成四個支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