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故事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1.06W人 

冬至的故事有哪些,古代中國一直把冬至節看作僅次於春節(年節)的大節,冬至的時候,素有南吃湯圓北吃餃子的習俗,下面小編整理好了冬至的故事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用。

冬至的故事有哪些1

冬至傳說之一:來源於上古帝皇——黃帝和堯帝。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一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策(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爲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爲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冬至傳說之二: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與疫鬼有關。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湯圓與湯圓的原名“冬至團”有關,且湯圓有團圓之意,預示冬至後即春節相聚一堂的大團圓之義。現在,人們多用第二個來解釋,即團圓之意。

而關於冬至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則越來越少人知道。其實,該習俗是來源於民間故,即相傳有一個叫共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爲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

冬至傳說之三: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醫治耳朵“凍瘡”有關,即北方的“捏凍耳朵”習俗。傳說該習俗來源於漢代的南陽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結束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置鍋中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用後,百姓的凍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進九,人們便模仿做着吃,並把它稱之爲“餃子”,也有稱“扁食”,又或叫“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因此形成“捏凍耳朵”這種習俗。這一風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區盛行,到冬至日,不論家庭富裕或貧窮,都要食用餃子,即民間俗語相傳:“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因爲冬至日到來,意味着要進入更冷的階段,爲了保護耳朵不被凍掉,就食用長相類似耳朵的餃子予以保佑。所以,我們會發現,不論身處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度過這個冬天,迎來新的一年。

冬至的故事有哪些

冬至傳說之四:吃混沌與西施有關。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一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傳說記載。最早相傳的故事是與春秋五霸時的吳越爭霸及美女西施有關。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麪皮包裹着餡料的食物,大爲讚歎,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因與“混沌”發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後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冬至傳說之五:吃餛飩是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的追求,是爲了驅趕惡人。相傳,漢代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便成習俗。其實,冬至這天吃餛飩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區。南宋時,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格。而在許多古籍中記載,餛飩是中華民族的開天闢地者黃帝。因此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闢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冬至傳說六:漢高祖劉邦和樊噲吃狗肉的故事。在有些地方,冬至還盛行吃狗肉的情況。相傳,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遂逐步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個人倒是覺得,這個習俗是隨着社會生產的發展,百姓經濟水平提高,對食物營養的追求的結果。

冬至的故事有哪些2

1、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一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爲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

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爲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冬至的故事有哪些 第2張

3、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一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傳說記載。

最早相傳的故事是與春秋五霸時的吳越爭霸及美女西施有關。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麪皮包裹着餡料的食物。

大爲讚歎,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此後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4、相傳有一個叫共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爲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

冬至的故事有哪些3

1、赤豆飯的傳說: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2、神醫扁鵲傳說:還有一個冬民間至吃餃子的傳說,與紀念神醫扁鵲有關。扁鵲, 原名秦越人,戰國初年齊國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縣鄭州鎮)人。他一生“兔疾行醫,周遊四方”,走遍了現今的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地,熱情爲羣衆治病,成爲遠近馳名的醫生。

冬至的故事有哪些 第3張

傳說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天氣格外冷。人們的耳朵凍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凍爛了。這一天扁鵲來鄉間爲老百姓醫病,看到這種情況,心裏難受。怎麼辦呢?他就教人們熬“祛寒矯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一齊放在鍋裏煮,煮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矯耳”做熟吃。

果然,人們吃了“矯耳”飯,喝了祛寒湯,頓時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凍爛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戶戶感激扁鵲,說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醫。這一天正好是冬至節。以後爲了紀念扁鵲,每年冬至都包餃子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