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隨筆

本文已影響1.41W人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秋之美》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之美》隨筆

《秋之美》隨筆1

秋天,是一個屬於收穫的季節。而秋之美,全在乎心。把美麗的秋天留住,收穫一份屬於我們的激動。

秋,從北邊一天一天地悄悄的走來。

清晨,涼涼的夜晚使草上開始有了一顆顆露珠,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如同珍珠般的美麗,若你伸手拈着感覺爽爽的!又過些日子,高高的天,淡淡的雲,陣陣的微風從北邊吹來,綠綠的楓葉漸漸地變成一片一片的紅葉,而綠綠的杏葉漸漸落下,樹腳下一遍金黃。露珠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越來越來白,最後完全變成白霜,感覺寒氣襲人。一片片落葉在風中紛紛飄蕩,高高白楊在蕭瑟的秋風中留下光禿禿的枝椏,更顯得挺拔,更顯得精神!此時,當你躺在秋的懷抱裏時,是感覺溫暖舒適,還是冷清寂寞?秋,在你眼中,在你心中……。

秋,生活在黃土地的農民,經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灑在地裏的汗水,長在莊稼上的希望,企盼秋的來臨,更企盼秋的豐收。面對陣陣秋風推起的層層稻浪,隨風飄來的沁人心脾的稻香,是滿心的喜悅。在他們的眼中,秋,是收穫的季節,是遍地黃金的季節。在收割的日子裏,只想晴天,只想高產,只想好價錢。農民的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金秋!

秋,在文人的眼中,常常變爲心上的秋。自古文人面對蕭瑟秋風,飄零落葉,光禿枝椏,病樹枯草,總是推己及彼,生出愁來。特別是那綿綿秋雨,敲打的不僅僅是芭蕉梧桐葉上,而似乎敲打在文人心上。那涼涼的風,悽悽的雨,再加上或官場失意,或親人離別,或友人分離,或遭人暗算……如此多事之秋,必爲心上之秋。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總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宋代才女李清照寥寥數字,寫盡了自己失去夫君趙明誠後孤獨淒涼的晚景。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真是一幅淒涼、冷落的秋景!表達了詞人在屢試不中,仕途無望,不得不離開京都(汴今河南開封)流落江湖的感受。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可見晚年的詩人,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生活一天天地陷入顛沛流離,貧困失望的境地。“悲秋”悲的是當時生存的社會和自己懷才不遇的心境。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賈誼漢初著名政論家,文學家。官至大夫,受周勃、灌嬰排擠,謫爲長沙太傅,三年後召回長安,爲樑懷王太傅,因懷王墜馬而死,深自歉疚抑鬱而亡,年僅三十三歲。英年早逝。詩人因懷念而感嘆,賈誼早去空餘一片寒林!

總之,秋,在詩人眼中,在詩人筆下是:“寒”、“愁”、“獨”、“病”、“悲”、“殘”等傷感文字,豈不變爲詩人心上之秋了呢?!

秋,是自然的,而秋與悲沒有必然的聯繫,它只是人心中的意象而已,有悲秋者,亦有喜秋者。“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陽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滿山錦雲,如爍彩霞,比江南二月的春天還要火紅,還要豔麗!顯現這是一首秋的讚歌。給讀者不僅僅是美的賞受,更多的是給了讀者啓迪和鼓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詩人描繪了一幅寧靜致遠的美麗秋景圖:碧水藍天,絢麗多彩的晚霞照映在碧綠的江水之中,江渚之上,幾隻灰白色的野鴨時而飛翔,時而齊集,沉醉於秋江晩景中不願棲息。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秋,是陽光燦爛,是滿目美景。開國領袖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魚翔淺底,鷹擊長空,萬類霜天競自由……”。氣勢磅礴,何等壯美!是何等積極的人生態度!

自然之美,秋之美,全在乎心。你若心純如一泓清泉,心靜如幽谷深巷,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心態陽光,那你的眼中是美麗的秋,是看不盡的綠水青山,賞不盡累累碩果。金黃金黃的稻子、麥子、柚子……,金黃金黃的菊花,嫣紅嫣紅的紫薇、還有不老的蒼松翠柏……。若徜徉在山林田野中,那紅紅如火的楓林,那黃黃如金的杏葉……。還有那藍藍的天空、悠悠的白雲,還有一望情深如翡翠一樣的秋水,好一幅美麗的五彩繽紛的秋景圖。

秋,當我還站在講臺上時,我盼着秋的來臨。在金色的陽光下,伴隨爽爽的秋風,新學年開始了,校園熱鬧了。多少朝氣蓬勃的英俊少年,多少天真活潑的美麗少女,他們帶着父母的希望、祖國的重託,來到了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地方。我站在講臺上面對新生,總是激情滿懷,總是精心設計第一場課,總是希望把新同學引入知識的海洋,去探知化學世界的奧祕。當然,而今的我,只是在秋的季節裏,期望曾經的學子在事業上有滿滿的收穫!

秋,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我願把美麗的秋留住,留住一個金色的秋!,

我的朋友,你的秋呢?

《秋之美》隨筆2

秋,我從來都不懷好感。這個感覺也許是從自身的悲涼身世所致,也許是讀了古人對秋的描述相關。

宋玉的《九辯》之一,第一句就是單刀直入地寫出了秋的悲涼:“悲哉,秋之爲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歐陽修的《秋聲賦》也寫道:“……悲哉!此秋聲也,胡爲而來哉?蓋夫秋之爲狀也;其色慘淡……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在宋玉和歐陽修的筆下,秋是那麼無情,它摧敗零落,它肅殺萬物,它砭人肌骨……大詩人杜甫更是寫出了“萬里悲秋”的驚人詩句。古人眼中的秋,簡是無惡不作!

由於少年到青年的苦難遭遇,由於一生所處逆境之中,所以也特別喜歡上面這些大師對秋的描述,正所謂心由境使,悲涼的秋景,悲涼的言辭,猶其合乎我悲涼的心境,因此,我對秋不僅沒有好感,而是非常厭惡,我總覺得秋是十惡不赦的魔頭,蕭瑟的秋風,殺絕了一切美好的希望,遍地的秋霜,讓人與百物恐懼!更何況,秋的不遠,就是嚴酷的冬天,所以我總認爲,秋是冬的帶路黨,是它帶了萬惡的冬天!於是對秋的厭惡便轉化爲對秋的憎恨。是啊,要是沒有秋天,冬天也許來不了,那世間就是一片美好的.春景,一片熱烈的夏裝,多麼愜意,多麼美妙。

可是,凡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造就的,儘管我怎麼恨秋,惡秋,可秋天總是每年一次地如期光臨,一生六十多年過來了,不曾少過一次。於是,也無所謂了,我恨你也來,我愛,你照顧樣來,倒不如與你親近一下,究竟如何?

也許是心情的轉變,也許是心態的改善,也許還有別的什麼因素,今年秋天,我決定去看看秋的狀況,於是,在十月末,我和老伴出遊了幾個地方,一路走來,我驚奇的發現,秋,原來不是那麼可惡的,還是這麼美的!

第一眼發現秋之美景的是秋天的山,坐的車上,舉目望去,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碧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霧,視線特別良好,遠處的山巒,層層疊疊,黃紫青黛層次明朗,近處的山崗上,秋葉滿樹,橙黃紅綠,各色樹葉,相交互疊,如雲如霞,如織如繡,令人陶醉,令人留戀;忽而閃過一片橘子林,一個個鮮橙的橘子,參差不齊的掛在黛綠的葉子之中,彷彿一盞盞小燭燈,掛在綠樹上,滿山遍野,卻疑爲是一場花燈展覽;那邊山崗上獨立着一棵大樹,葉子紅了些許,黃了些許,綠的依然,成了三色樹,這樣的美景,恐怕春天和夏天都難以看到;還有那秋江上的芙蓉,雖然葉殘梗折了,但是,還有衆多的蓮房還是或直或者彎地頑強地挺立在秋水之中,顯示出它的堅貞不屈!偶爾一隻白鷺飛過,棲息水邊,不時間,又象受到什麼驚恐似地突然沖天而起,消失在雲霞之中,天空中的雲霞和山巒上的樹林倒映的水中,如鏡一般的水面,添上了一幅美麗的秋之圖畫,難怪王勃筆下有了“秋水共長天一色,孤騖與落霞齊飛”的名句。菊花是秋的恩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便無花”,這是元稹的絕筆,但是這裏要說的不是人工種植的菊花。我要說是野菊花,野菊花,遍地都是,到了秋天。或成片,或孤伶,或盛開怒放,或含而不露,它不怕秋霜,不怕寒露,它在秋風如刀的環境中,依然含笑開放,它在秋霜似劍的野坡上仍然向人間展示了它的豔麗,它的風骨是那樣高尚,它的意志是那樣堅韌,野菊,從來沒有吸收過任何人賜與的養份,她純粹是一種自生自滅的物種,這樣的生存環境,似乎和我的經歷頗多相似,她開得花並自不得豔麗,而它的堅強性格,卻是任何一種豔麗的花無可比擬!讚美秋天,其實,秋菊纔是真正的主角。忽視了秋天的菊花,秋的美就缺而不全了。

然而,秋的最大功績,並不在於她如何如何的美,而上在於她的成熟和收穫,春播秋獲,天成之道。秋天的田野,金黃一片,熟透的稻穀,沉甸甸的稻穗,預示着豐收的希望,衆多的果子,也是在秋的摧促下成熟的。正是因爲有了秋天的收穫,人間才能五穀豐足,人們才衣食無憂。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耿耿於秋的肅殺,我們要感謝秋的恩賜,我們沒有必要對秋的肅殺記以仇恨萬千,我們要對秋的恩賜敬以百萬。

秋,是一個矛盾的名詞,秋是一個爲難的季節,秋又是一個必然要到來的節侯。怎麼對待秋,怎樣理解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希望秋能爲人間帶來更多的收穫,爲人間增添更好美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