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

本文已影響5.04K人 

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嗩吶這款樂器應該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很多的影視劇當中也是會出現的,嗩吶的整體結構給人很簡單的感覺,但想吹好嗩吶並不簡單,以下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

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1

北方部分地區特別是甘肅和寧夏的個別地區,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嗩吶越吹越窮。

公元三世紀前後,嗩吶從阿拉伯和波斯傳入中國。很快,這種音色雄壯、嘹亮、高亢的樂器就深受民衆喜愛,在民族樂器中擁有了特殊的地位。

但也或許正是因爲是“外來戶”的緣故,嗩吶並未被主流或者上層社會接受,所以在宮廷樂、皇家祭祀樂裏,沒有給嗩吶留下一席之地。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嗩吶的聲音太過熱烈奔放、野性十足,不符合中國傳統雅樂中正典雅、平和端莊的風格需要。

但在民間,嗩吶是雅俗共賞,深受歡迎的。許多民間曲藝以及戲曲裏,都少不了嗩吶伴奏。特別是民間的紅白喜事,負責氛圍營造的樂隊中,嗩吶通常是領銜樂器。甚至很多走鄉串戶,奔走在老百姓紅白喜事場面的,直接就是一支純一色的嗩吶隊。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嗩吶曾經被作爲官員出行的儀仗樂器使用,這或許是因爲嗩吶聲音傳播遠,樂器攜帶方便。明代的王磐就曾經寫過一首《朝天子·詠喇叭》的詞,估計是描述嗩吶最精彩的文字:“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詞的表面意思是怨恨嗩吶,其實是對嗩吶爲之服務的官員的怨恨。當時的很多官員出行,對於下屬和百姓來說,就意味着繁文縟節的迎送、奢侈鋪張的敬奉,苛捐雜稅增加和百姓負擔更爲沉重。

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

所以,每當聽到嗩吶聲聲,老百姓就知道擾民、搜刮和盤剝到來了,所以纔會說“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作者借用一件小小樂器,深刻尖銳地批判當時腐朽敗壞的官場風氣。

在民間,使用嗩吶吹奏,主要集中在“迎來送往”:迎娶新媳婦、送葬亡故人。也有一些老人過壽、小孩滿月、新屋落成等事宜會請“吹鼓手”(嗩吶樂隊的別稱),但中國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民俗,除非當事人經濟非常拮据,否則但凡“迎來送往”都必須請吹鼓手。

但也有一個例外,就是在甘肅、寧夏、青海的個別地方,民間認爲不論紅白喜事,都不能請吹鼓手,因爲當地人古老相傳:“嗩吶會越吹越窮。”因爲這些地區的人認爲,居住地的`土層越厚,居住者的財脈就越綿長、人丁就越興旺。而嗩吶是一種吹奏樂器,事主家讓吹鼓手在自己家裏“吹”,會吹走大地上的土,讓土層越來越薄,進而讓自己的家道和運勢由盛及衰,甚至越來越差。

當然了,這種說法也並非單純是出於傳統風水學觀點而誕生的。如果細加研究,就會發現但凡是流傳“嗩吶越吹越窮”這種說法的地區,在歷史上都是一些經濟嚴重欠發展,也就是相對周邊區域而言,人們的生活是相當貧困落後的。這種貧困落後,首要的原因就是“土薄”,也就是土壤瘠薄,農業收成低,自然災害多發,立地環境艱苦。

而紅白喜事邀請吹鼓手來助興或者營造氛圍,多多少少會增加事主的經濟負擔。於是,本着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原則,請吹鼓手這種並非不可或缺的、點綴性的事宜,也就很容易被人能省則省地刪減掉了。所以,這種說法是順應當地經濟基礎的產物,一經誕生便能很容易被接受並代代相承。

還有一個處於次要地位的催生原因,那就是西漢以來在官方和民間逐漸被認可的“厚養薄葬”觀念。這種觀念倡導人們在親人在世的時候,儘可能滿足其物質和精神需要,讓其安然、和樂地度過一生,至於去世之後的種種造作,多半是爲了給活着的人撐體面,實屬毫無必要。

生死二字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兩件事,既然白事都可以免去鼓樂喧天的繁瑣了,那麼娶媳婦、過大壽、做滿月、修新房之類的紅事,也完全可以勤儉節約地辦。所以,這種“披着迷信外衣”的民俗,就根深蒂固地留存了下來,並且在今天依然被人們嚴格遵守。

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2

農村喪事吹嗩吶,明明是傳統,爲啥現在成了“陋習”?

農村葬禮的時候吹嗩吶一直是咱們非常傳統的一種喪葬文化,延續至今已經有了千百年的歷史。但是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不少人認爲“葬禮吹嗩吶是一種陋習”,但是這麼說對嗎?

咱們先來看看爲什麼有些人會說“葬禮吹嗩吶是一種陋習”?

因爲在有些人的眼中,嗩吶吹吹打打,顯得非常的喜慶熱鬧,但是葬禮卻是令人悲痛的,所以在葬禮上吹響器顯然是對逝者的不敬。

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 第2張

而且,現在農村有些人請吹嗩吶的戲班子都是有着一定的攀比性質的,一個村子裏的葬禮越辦越熱鬧,請的戲班子也越來越貴,這已經不是爲了辦葬禮而吹嗩吶了,完全就是爲了攀比。而這兩種情況的確會給人一種“陋習”的感覺。

但是如果只憑借這些片面的現象就來判斷,顯然又是不正確的。農村葬禮吹嗩吶,並不是爲了顯得熱鬧,而是因爲用來增添一種悲傷和肅穆,是人們對於逝者的一種痛惜和挽留。農村大多數葬禮上的嗩吶都是有板有眼的,按照章法來打,不僅不會讓人覺得反感,反而會營造出更加莊重的氛圍。

所以,“葬禮吹嗩吶”是不是陋習,關鍵是要看人們是不是有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度,嗩吶永遠是我國傳統文化風俗的一個重要組成。

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3

農村俗話“嗩吶一響全劇終”,是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爲啥現在不讓吹了呢?

的確如此,當嗩吶吹響的時候,也就代表着人的一生劃上了句號,嗩吶是哀悼亡人吹的一種樂器,這是在以前的農村,白事中常聽得到的一種樂器,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流行

我的家鄉在山東,地方民族文化濃郁,村民們信仰的方式較爲獨特和複雜。

其中白事中吹嗩吶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禮節,老一輩人的思想是,家中人亡顯得冷清,淒涼而落寞,請上一兩組吹嗩吶的師傅,希望熱熱鬧鬧的把人送上山。

可是我個人認爲,不吹嗩吶還好,一聽到那嗩吶的聲音,氣氛更加的悽慘,人的心情都會變得沉重起來。

吹嗩吶的師傅一般是兩人組,也有三人組,四人組的,其中一個是師傅。他們吹的調子一套一套的,好似在訴說着什麼,吹得好的師傅聲音宏響,一夜到天亮要吹好幾個回合,價錢自然就貴。

以前的吹嗩吶的師傅,除了給錢,還要給一套水禮,水禮包括一隻公雞,一升米,一瓶酒,二包糖。宰羊的還要給一隻羊腿,或者是一個羊頭。

這是我小時候村裏請吹嗩吶師傅給的錢財,到了後來,意式越來越多,吹嗩吶裏多了一個打大釵的,敲大鼓的。再後來,還多了跳花鼓的。

這些人請來後,好吃好待不說,錢的份量加倍,少了千把塊錢送不出去。記得我姑爹去世那年,也就是在2012年吧!我父親給他家請了一幫吹嗩吶的,只是錢就給了一千,還不連禮物。

吹嗩吶爲什麼越吹越窮 第3張

打自後來,從上面規定不能土葬,遵守火葬後,村裏辦白事的時間由三天減少到兩天,慢慢的也就沒人請吹嗩吶的人了。

一開始,有的地方,偶爾還會有一兩家請,但是後來通過文字宣傳,思想工作教育,人們意識提高了,慢慢的也就沒人請了,也就是說,吹嗩吶的人,從此也就失業了。

我們村前兩天去世了一位老婆婆,頭一天我還看到她在菜地裏拔菜,晚上九點多鐘去世,第二天就火化了,第三天就葬到公墓,前後也就是兩天的時間,沒有聽到炮仗的響聲,更沒有聽到嗩吶的聲音。

吹嗩吶可以說是一種人們對亡人的一種悼念,也可以說是一種來自民間,人們自主而發的傳統悼念方式。

我個人認爲,悼念方式有很多種,譬如說拍照,視頻攝影等等,並非只有吹嗩吶才能表達哀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禮數,有些不必要的禮數,還是不要流行爲好,因爲那些東西並不是傳統文化,反而有點勞命傷財和迷信活動,不易提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