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本文已影響2.46W人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以下是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1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交“清明”節氣。“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如茵,畫出清明三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正是對“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是一個重要的農事節氣。從氣候層面上看,進入此時節,我國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已升至12℃,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冰河解凍、大雁北飛,玉蘭花、迎春花等相繼含苞吐蕊。

接着紫荊、櫻花、桃花、杏花,梨花等次第開放,爭奇鬥豔,辛勤的農人則忙着播種希望,珍視着這“一年之計”。“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疑”……這些農事諺語,正是農人對清明節氣極爲重視的佐證。

三侯:桐始華;田鼠化爲鵪;牡丹華;虹始見。

詳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

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農事歌:清明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植樹造林種甜菜,水稻育秧選好種。

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杜牧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清明節的習俗-祭祖

祭祖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自古以來,我國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情結,對宗族宗法極爲重視。很早的時候,只有士大夫以上的官員纔可以設立家廟。

貧民百姓只能在寢室祭拜。歲時致祭的規矩很多,要在每季度第二個月的上旬擇日佔卜,或者丁日,或者亥日,其中占卜吉利的那日就是祭祖的日期。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

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裏爲死者立神主牌,廟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裏拜祭祖先。爲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往往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清明節的習俗-掛紙(掛青)與培墓

“掛紙”是一種,與祭祖習俗有關。掛紙時,祖先墳墓上的野草清除,並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爲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爲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

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疊確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一般認爲,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聯。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

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塗,使其煥然一新。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2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爲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中國各地清明節的習俗

1、北京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裏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麼?有一種說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

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麪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第2張

2、浙江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浙江桐鄉民間流傳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着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3、廣東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着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纔算完成。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3

來歷簡介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的來歷。

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第3張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