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的原因

本文已影響1.78W人 

孩子愛打人的原因,孩子的成長受環境影響很大,如果孩子經常愛打人的話,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先調整自己的心態,耐心地進行引導,不要讓孩子產生排斥心理,接下來看看孩子愛打人的原因,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愛打人的原因

孩子愛打人的原因1

亂扔東西愛打人

5歲的小威是個讓人“頭痛”的孩子:在幼兒園總是搶小朋友的玩具;做遊戲只能贏不能輸,否則就會耍賴;想要什麼就大哭大鬧,從不會好好說……小威媽媽深感無奈,只好帶他到醫院兒童心理科諮詢。醫生髮現,小威的父母由於工作忙,很少帶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與人交流和相處的機會,父母的冷落也讓他的心靈受到傷害,從而導致了“不合羣”等表現。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比如沒輕沒重地隨手把東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別的孩子。這是因爲,幼兒是不會約束自己的。對孩子的這些行爲,有的家長覺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其攻擊行爲。據研究,攻擊行爲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傾向,但後天的養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過於粗暴,對孩子的關愛不夠,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擊傾向。

對策:家長不要急着教訓孩子,首先要了解導致攻擊行爲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內心的想法,弄清楚後再思考從何入手來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紅皁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會強化攻擊行爲。對於只是偶然出現攻擊行爲的孩子,只需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長了,攻擊行爲自然就會消失。對於常表現出攻擊性行爲的孩子,家長可以安排一些簡單、需要耐心的遊戲,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

總是不願意睡覺

上5年級的小洋晚上不願意睡覺,整天無精打采,還常常無故亂髮脾氣。醫生檢查發現他並無軀體原因,經心理醫生詢問得知,小洋在學校目睹沒寫作業的同學被老師懲罰,這讓他總擔心作業做不完,會受到同樣的懲罰,所以睡不着覺。

目睹同學被老師責罰,或許被責罰的人心裏沒當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卻被嚇壞了。這其實與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有關。有的孩子天生憂鬱、敏感,情緒易受影響,容易受到創傷性事件的影響。有的孩子區分不開想象與現實的世界,會被想象中的怪物嚇到,會因白天看到的動畫片、聽到的故事中有一個嚇人的怪物,而認爲怪物就在身邊。還有的孩子對公平和溫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師和家長冷落了他們,或對他們有所不公,就會內心受傷。因此,家長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關注孩子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有時候,許多困難在家長眼裏不值一提,但卻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對策:睡覺前和孩子聊聊天,給他們關愛和安全感,也給他們機會說出心裏話。如果是因爲看了什麼嚇人的東西,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引導他們克服恐懼,同時要讓孩子看積極快樂的動畫片和圖書。如果在學校出了問題,家長應該與老師溝通,並與老師達成共識,善待孩子,多給他們一些鼓勵。

經常性地說個謊

說謊是孩子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在成長中,孩子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爲能引起父母的重視,有時會靠撒謊來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會使用善意的謊言來處理人際關係,可許多家長不注意迴避孩子,會被他們模仿。因爲某些願望無法實現,類似吹牛、說大話這樣的謊言,在孩子成長經歷中也屢見不鮮。

如果家庭環境過於嚴苛,孩子的撒謊行爲就會被固化。不少家長常常責備孩子,卻從不思考自己有沒有錯,有沒有對孩子關心不夠。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識地逃避懲罰,而撒謊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謊言被識破,家長會更生氣,打罵得更狠;如果說謊成功了,就會加強孩子的僥倖心理,更加習慣撒謊。久而久之,甚至會發展到品行障礙的程度。

對策:父母要因勢利導,鼓勵孩子說實話,這對於孩子心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還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要告訴他們:“不要怕,跟爸爸媽媽說實話,把你的遭遇和困難都與我們分享,我們和你共同面對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纔不會選擇用撒謊來逃避。此外,父母千萬不要輕易地將謊言與孩子的品質聯繫在一起,以爲孩子不學好,這些想法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把自己定位成壞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說謊已經成了孩子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看心理醫生了。

哭哭啼啼招關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爲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採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

1、責怪與評判:諸如“走路怎麼不小心”、“這點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類的話,使孩子得不到家長情緒上的認同和安慰,讓他們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持,損害親子關係;同時,孩子會將“懦弱”之類的負面詞語接納到潛意識中,降低自我價值感,容易導致他們缺乏自信。

2、錯誤轉移: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給他們食物來轉移注意力,這導致孩子成年後會將食物或購物與解除痛苦的情緒聯繫起來,形成錯誤的壓力應對方式。轉移注意力也是對孩子情緒的變相壓抑,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

3、推卸責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寶寶”,許多家長說過這樣的話,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也會讓孩子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知如何從挫折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對策:孩子哭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接納哭的情緒,明白孩子有這個情緒需求,需要經歷哭的過程。家長還要對此情緒持認同、支持的態度,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媽媽也很心疼,別害怕,媽媽和你在一起。”這是家長增進親子感情的一個契機,讓孩子感受到“在我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支持我”。

上學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學就喊肚子疼、頭暈,甚至嘔吐、暈厥,可到了醫院又查不出原因。這就是孩子的軀體障礙。焦慮時,人常常會呈現出一些軀體性症狀,如肚子疼、發燒、腹瀉、出虛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學,就會每到週日晚上開始肚子疼,這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軀體障礙的表現。還有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不但會壓抑他們的發展能力,扼殺創造性,還會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身體上的障礙。

對策:家長需要先帶孩子去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查不出問題,那說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問題了。家長需要詳細詢問,讓孩子覺得父母可以信賴,以便找出他們焦慮的原因,並想辦法解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過度自責,就應該及時調整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種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標準、嚴要求”。父母應該學會通過評價孩子努力的過程來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和取得的進步。對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孩子愛打人的原因2

分年齡詳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

階段一:不會說話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關注

孩子在沒有發展語言之前的打人,尤其是在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他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關注。那時他不太會說話,又特別希望你關注他,剛好他的手部動作已經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他就可以用手的語言告訴你:媽媽,我需要你關注一下我。

階段二:1~2歲孩子打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很多孩子這個階段打人,是他在表達一種情緒,這種情緒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可能是很興奮的情緒。有一個詞叫“手舞足蹈”,孩子高興的時候就是如此。不過,孩子還沒有任何邊界概念,手部力量也還沒有發展好,沒有輕重,所以他們就會失控打到你。而你也可能會認爲,孩子打人了。

當然,也有時候,若孩子的情緒是憤怒的,那他這種“打”,有可能也是在表達一種憤怒的情緒。慢慢地,當孩子的很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回應的時候,也有可能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絕的時候,會主動發出“打”的行爲。

階段三:三歲以後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三歲到六七歲的大孩子,他們的打人行爲,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即孩子極度渴望父母能夠跟他在一起,去看見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所以,這個時候大人不要對孩子的打人行爲上綱上線。比如有的父母會覺得,這孩子有暴力傾向,必須得好好管管才行。殊不知,這個時候,孩子能控制的身體範疇也就是他的手、胳膊、腿。他在用他能夠利用的全部力量,向父母發出一個信號:你們需要關注我一下了。無論是心理上的需求,還是情緒上的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每個年齡段,孩子剛出現打人的時候,其實背後的心理原因,基本都是上述三種情況。但是若父母應對方式不恰當,就會讓孩子的打人變得複雜起來,讓打人行爲固化。比如下面兩種,就是常見的、被複雜化的孩子“打人”情況。

大人做了壞的演示和壞的榜樣

—孩子就學會了:打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開始孩子“打人”的動作,其實沒有太多意義。孩子學會用打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是被大人教會的。大人是如何教會孩子打人的?一般可以分爲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一些大人在教養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在意,經常會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比如常對孩子說:“你再不乖,我就打你。”實際上大人往往並沒有真的去打孩子,但是孩子卻學到了:打我,是一個讓我乖的方法,那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讓別人乖。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真的捱打了。孩子捱打以後很委屈、很難受,但是他發現,他哭了、聽話了以後,爸爸媽媽會表揚他:“你看你當初不聽爸爸媽媽的.話,還得挨一頓打,你早聽話我不就不打你了嗎。”孩子在捱打的過程中學到的同樣是:打我,的確是一個讓我變乖的方法,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讓別人乖。孩子就因此可能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爲。

男孩天生比女孩更有攻擊性

—強制性管制,會強化孩子的行爲。

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一般會迎來一個“愛打人”的高峯期。男孩子尤其明顯。男孩子天生具有一種激素叫睾丸激素,睾丸激素的分泌就會使得男孩的力量、速度、爆發力等,都比女孩子強。

當一個小男孩發現,有一個小女孩來跟他搶玩具,他一開始會在憤怒情緒的驅使下,上去把玩具搶回來。隨後,他會發現,自己的力量讓小女孩倒在了地上,或者嚇得哭了、跑了之類。這樣,孩子就會認爲,攻擊性行爲是奏效的。

這個時候,如果身邊的大人不及時引導,孩子更能夠感受到自己那個攻擊性行爲的“威力”。之後,他還會繼續用下去。

孩子打人行爲的應對策略

對策一:一歲以前的孩子,給他們安全感

如果你發現自己家裏不到一歲的小寶貝總愛用手抓人、掐人,那麼別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一方面,要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另一方面,當孩子有“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因爲孩子需要你多給予他一些關注了。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如果有一段時間你陪孩子的時間偏少,那麼孩子在你面前似乎會更鬧騰一些。所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是正解。

對策二:1~2歲孩子,幫他們把情緒內化到遊戲中去

一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希望自己做主,但是同時也開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侷限,以及大人的各種設限。因此,他們開始更頻繁地出現負面情緒。

如果發現你的孩子帶着情緒地“打人”,別反應過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時,我們就可以把他的這種發泄方式內化到一個遊戲中去。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個遊戲,幫孩子宣泄情緒。同時,孩子也學會了:我不高興的時候,除了打人,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對策三:父母首先要起到榜樣作用,然後給孩子一個替代選項

若你的孩子恰好在兩歲左右,頻繁出現打人行爲,那麼父母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了。父母是不是在生活中,滲透過一些壞演示、壞榜樣呢?要知道,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學習和成長的。不過,兩歲的孩子可以溝通了,這個時候若打人,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寶貝,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當你說他不對,或者當你剝奪了他一項行爲的時候,他還有其他的選擇。比如:寶貝,你不能去打這個小朋友,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或者輪流玩。

不給孩子任何其他選擇,只是一味禁止的時候,孩子會認爲:“我太可憐了,我被禁錮了,太難受了。”給孩子提供另外的選擇,孩子就會知道:“我不做這個事情,我還可以做別的事情。我是自由的。我可以爲自己做決定。我還有力量。”

對策四: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消耗孩子的多餘精力

都說孩子越動越聰明。排除了多動症的一些標準,孩子們的確是需要大量運動的。他們一方面在運動中學習,一方面也在運動中宣泄一些過多的能量。所以,父母就應該給孩子增加一些運動量,讓他做更多的活動。不只是體力上的活動,動腦子的活動或遊戲也可以消耗其能量。只要父母真的和孩子動起來,孩子玩得盡興了,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和情緒穩定狀態,會持續得更久。

對策五: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用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如果你家的孩子三歲以上了,尤其一些孩子在幼兒園裏,常常通過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長的投訴,或者老師的種種不滿,父母必須要把這件事情當作一件大事情去處理了。

父母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爲方式。即跟孩子去溝通:一個事情,我們不通過打的方式,而是通過別的方式能不能行?即父母要跟孩子商量好,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有哪幾種方案,並且把每一種方案的後果都告訴孩子。

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很好的邏輯思維了。他們是可以分析事情的,也可以懂得結果爲何,以及他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那個後果。

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一步一步去分析,最終讓孩子明白,打人的確是一種解決辦法,一些情況下它能解決問題。但它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更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採取更爲有利的方式去搞定一個事情。

全程要避免嘮叨式的批評指責以及用武力去解決問題,父母必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過於嘮叨,或者採取武力,只說明父母的無助—這是沒有更好辦法時被迫採取的下策。

對於矯正這種頑固型的孩子打人問題,會是一個比較耗時耗力的過程,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思想準備,並需要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矯正好孩子的行爲。

如果父母以身作則,堅持更合理的方法去與孩子互動,你會發現孩子身上有些缺點也會慢慢消失,而且是孩子心甘情願地去改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