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

本文已影響1.22W人 

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很多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長,面對難題,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面對,培養的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們應當抓住每一個可以教育好孩子的機會。現在分享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方法。

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1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已經成爲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凡成功者都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這種能力,其實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感受別人的情緒,瞭解他人,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溝通與合作等,達到自我提高、自我發展。

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

作爲幼兒來說,人際交往能力包括以下表現:能夠安靜地聽別人講話,理解、安慰和關心別人,喜歡和小夥伴玩耍等。這些能力需要家長耐心培養。家長不能錯誤地認爲孩子天生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其實,每個孩子都具有可塑性,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孩子難免會發展成獨來獨往、唯我獨尊的人,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會扭曲,並影響其他方面的成長。

案例一:

飛和龍龍爲搶玩具發生爭鬥,結果飛飛被推倒在地,“哇哇”大哭起來。飛飛媽見了非常生氣,把飛飛拉回家,限制其與同伴來往。

案例二:

靜靜媽對孩子可謂關懷備至,除了上幼兒園以外,幾乎不離左右。結果有次,媽媽要去買醬油,靜靜不敢獨自在家,媽媽說一會就回來,可靜靜就是不肯,非要跟着去。

案例一家長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變得不合羣,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慢慢形成內向、懦弱、孤僻的性格。案例二中,明明顯然對家長過於依戀,家長在身邊就沒事,一旦離開其視野範圍,孩子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獨立處事。

由此可見,家長“感情用事”將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現交往心理缺陷,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症狀愈發明顯,因此,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的交往能力並加以培養。

要注意加強對孩子的情感聯繫

比如,定期跟孩子進行交流、從事某項活動、一同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等等,家長只有和孩子建立感情,才能使孩子獲取探索世界所需要的自信心和堅強感。另外,在家長的感召下,孩子纔會主動去認識世界,探索問題。這種情感不是溺愛,如果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就會過分依戀家長,自我封閉。

育孩子理解、關心他人

理解、關心他人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家長往往忽視這一點,認爲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出事、不惹事就行,管他對別人如何,結果造成孩子人際關係冷漠。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支持,所以,應該具備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家長要教育孩子理解、關心別人,激發孩子善於與人交流思想、分享快樂、分擔痛苦的願望。

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 第2張

鼓勵孩子與同齡人充分交往

孩子沒有玩伴就不會有快樂和成功的情感體驗,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與小朋友玩,不要有過多的思想負擔,認爲這樣吃虧,那樣會學壞等。如果發生糾紛,家長要指導孩子明辨是非,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對於其他孩子的過失,應教育孩子寬宏大量,學會原諒別人;自己的孩子錯了,則應啓發、引導孩子向對方道歉,從而培養孩子禮貌待人的良好品質。

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務,培養孩子與人交往,能夠逐漸發展孩子的心理能力和社會性,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2

父母對孩子最美好的祝福是什麼?是祝願他一生幸福快樂。

那麼幸福從何而來呢?一個神奇的研究——格蘭特研究,旨在尋找幸福的主要來源。研究者通過對268個人長達75年的追蹤,揭示了幸福的祕訣:友情和親情對幸福來說至關重要。親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能夠讓我們衝破人生的種種艱難險阻,並持久的享受幸福的甜美。

從這個研究可以看到:我們內心深處最大的幸福感,來自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獲得幸福,就讓他學會交往和維繫友情吧。

在三歲之前,和父母的交往是嬰兒最重要的社交活動,嬰兒從中建立了依戀關係,獲得社會規則。

在三歲之後,和同伴的交往逐漸成爲幼兒的主要活動,並開始對兒童的發展起着成人無法取代的作用。

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 第3張

兒童的同伴交往有什麼特點?

兒童和父母的交往是不對等的。父母比孩子擁有更多的權利,代表着權威。父母也比孩子有更多的責任,是撫養者和照料者。所以父母會慷慨滿足孩子的需要,努力去理解和接納孩子,在他哭的時候安慰他,在和他玩遊戲的時候逗他開心。

和父母的交往能夠是嬰兒獲得基本的社交技能,獲得勇於探索環境、敢於和他人交往的安全感。

而同伴交往的典型特點是雙方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權利。小朋友們不能控制你跟不跟他們玩,可是小朋友們也不會在乎你是不是肚子餓,或者你是不是不開心。或者說,從父母那裏得到想要的東西是很容易的,而要從朋友那裏得到想要的就不大容易。正是這種願望,促使孩子學會理解彼此的觀點,互相協商、妥協和合作。

因此,和同伴平等的交往,有助於兒童發展那些在父母和其他成人進行不平等互動的過程中很難獲得的社交技能和個人能力。同伴交往可以使兒童改進其基本的交往方式,發展和同伴交往的社交能力和適應性的社會行爲模式,從家庭走向社會。

兒童從同伴交往中獲得了什麼?

1、掌握與同伴交往的有效方式

許多父母會以爲,孩子一進入幼兒園,就自然學會和同伴交往。其實不是這樣的。

有社交的環境並不一定就能出現社交的行爲。有些孩子到了幼兒園之後,可能自己縮在個角落中,甚至躲在窗簾後面。在家裏父母會主動逗孩子玩,而在幼兒園裏,孩子需要主動去跟別的小朋友產生連接,才能建立起關係來。

這種連接方式,可能是分享食物:一個小朋友糖果分給小夥伴,然後他們就開始做好朋友了。也可以是分享玩具:我遞一塊積木給你,你送一輛小車子給我,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可是,兒童逐漸會發現,通過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的方式,得到的朋友是短暫的:昨天我給你東西,你就跟我做朋友,今天我沒東西給你,你就不跟我做朋友了。所以,兒童到4歲的時候會發現,我和某某能做好朋友是因爲:我們都喜歡騎單車;我們都不打人;我們兩個能好好商量,共同分享;我喜歡他,他也喜歡我,我們一起玩會很開心。

此時,孩子就和小夥伴建立了心理上的連接:志趣相投,相互傾聽,相互理解和喜歡。這個時候,真正和諧的同伴關係就建立起來了。

培養善於交際的快樂孩子 第4張

2、在協商扮演角色和遵守扮演規則中,學會妥協

幾個小孩子湊在一起,最喜歡玩的就是需要彼此合作的角色扮演遊戲。爲了合作開展這種假裝遊戲,孩子們必須有情感上的承諾,必須建立起遊戲的規則,而且還要共同商量出讓彼此都滿意的劇本。在角色扮演遊戲中,他們開始放棄自己的一部分願望,滿足對方的一些需求,以此建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從角色扮演遊戲中孩子學會了和諧相處的技能:建立規則,遵守規則;在傾聽中感知和迴應他人的需要,在爭吵中學會爭取和妥協。這些和同伴友善解決衝突的技能對於兒童以後發展成熟的社會事務處理能力非常有用。

3、理解自己和夥伴的情緒,接受或者提供社會支持

同伴交往的社交情境,允許兒童表達那些困擾他們的情緒,理解自身和夥伴的情緒,接受或者提供社會支持。

例如,4歲的小兔子幹壞事被媽媽懲罰了,他就跑到樓下的小軒家門口,哭着說:“打死媽媽!”——在小夥伴面前,小兔子明確地表達對挨罰的悲傷和憤怒情緒。小軒打開門牽他進去,拿紙巾給他擦鼻涕,還拿零食給他吃——小軒理解了小夥伴的情緒,安慰他,還用美食來撫慰小夥伴受傷的心靈。

等到一個鐘後媽媽下來叫小兔子回家時,小兔子和小軒已經玩得很高興了——同伴之間的情感支持,滿足了小兔子被接納被理解被關愛的需要,化解了他的`情緒危機,讓他很快調節到快樂的狀態。後來小軒挨罰的時候,小兔子也用理解和支持來回報他,兩個小傢伙成了同氣連枝的兄弟。

朋友作爲社會支持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兒童面對成長中的挫折和困境,調節情緒,適應社會,促進發展。

怎麼促進兒童的同伴交往?

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同伴關係,通常都植根於家庭。父母能夠促進,也能夠抑制兒童的同伴社交。如果父母想要促進孩子的同伴交往,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

1、 創造社交的條件

如果父母選擇的住所附近有適合兒童玩的公園或者小區花園,就給孩子的同伴接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例如,當父母帶着小嬰兒到公園裏曬太陽或者散步,就能夠認識很多同齡的玩伴。

當年幼的嬰兒還不會主動去尋找同伴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安排玩伴,或者鼓勵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就能夠極大的促進兒童的同伴交往。例如,如果父母經常帶孩子去跟親戚朋友家裏的同齡兒童玩,去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春遊秋遊等社交活動也能夠幫助孩子和同齡人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

2、引導兒童的遊戲活動

年幼兒童之間的遊戲活動並非都是愉快的。小傢伙們很可能才玩一會就開始搶玩具、打架、哭鬧。如果父母完全不管,可能會出現一個小傢伙拿玩具把玩伴砸得鼻青臉腫,或者把玩伴推到在地,摔得頭破血流的可怕結果。

如果父母命令孩子讓出玩具或者嚴格監控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能會引發孩子及其玩伴的消極反應,使兒童覺得和同伴交完是麻煩而且不愉快的事情,兩種做法都會抑制兒童的社交發展。

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確保遊戲活動友好順利的進行,而不發生大的衝突呢?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而不干涉。

首先,父母本身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作爲溫暖的、接納的陪伴者,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社交模範,在言傳身教中讓孩子學會社交技巧,並允許和鼓勵兒童運用在家裏獲得的這些技能去和同伴交往。

其次,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父母可以在一邊偶爾看看或者作爲安靜的守護者,但不要經常去幹涉兒童的活動,對於兒童的衝突不要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要讓兒童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除非兒童的行爲會傷害自己或者他人,才需要父母介入。即使父母介入了,也不是直接對孩子生氣或者處罰孩子,而是要傾聽孩子,尋求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結語

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就是你和他人的關係。作爲一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我在諮詢室裏聽到大部分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

追溯他們的成長史,那些出現嚴重適應問題或者人際問題的來訪者,往往在童年時代沒能和同伴建立和維持良好關係。

成年之後,他們或者無法和別人建立真正的連接,或者無法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解別人的願望,或者無法學會拒絕和妥協,因而一直停留在不正常的人際交往模式中。

我們內心深處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往往是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滿足。爲了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請父母重視並且大力支持兒童的同伴交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