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

本文已影響4.87K人 

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戴項鍊,項鍊可以很好的幫我們穿搭,項鍊已成爲最常見的必備首飾品類之一,按材質、款式等可分爲很多類,那麼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呢?

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1

項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人類時代。在那個時代,佩戴項鍊不是因爲審美,而是出於生活需要,功利性的要求遠遠高於審美。

關於項鍊的前身是這樣的,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把小石珠、小爍石、獸牙、獸骨等用線連起來後掛於胸前,他們這樣做是爲了記數、記事,是爲了實際生活中更方便。從出於功利目的到裝飾審美的發展,項鍊經過了好幾個年代的發展。

到了階級社會,項鍊一方面是審美,一方面也是身份的象徵。那個時代,貧民和貴族都佩戴項鍊,但是貴族階層的以玉石爲主,平民階層的以螺、貝、殼爲主。那個時代在婦女中,還流行用瓔珞裝飾自己,瓔珞起源於印度佛像頸脖間的裝飾品,樣式很像唸經誦佛時用以記數的串珠。

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

在清朝年間,有一種女真族傳入的朝珠,這些朝珠多是由翡翠、水晶、珊瑚、瑪瑙、琥珀、綠松石、等材料製成,款式較爲多樣。

到了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項鍊在款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變,最主要的變化就是項鍊上的掛件,那個時候掛件很流行雞心型小盒,獨特的雞心型小盒內可以裝照片、刻名字,很是別致有趣。

隨着時代的科技進步,項鍊的材料、色彩、造型以及工藝水平都有了極大的發展。現在的項鍊款式豐富多彩,佩戴的人羣分佈廣泛,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種首飾了。

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2

實用大於裝飾

據有關資料記載,一九六六年,在北京門頭溝東胡林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在一個少女的遺骸的頸部,發現有一串小螺殼製成的項鍊。說明人類在很久遠的年代,即以開始佩戴項鍊等飾物。但在當時,佩戴項鍊是否出於審美需要就很難說了。因爲人類在裝飾藝術史上,功利性先於、高於藝術性,這一點已被許多材料所證實。

護身保命

頸部佩戴裝飾物品,非洲人有賴以保護生命之意。他們認爲頸部相接頭部與軀幹,是生命關鍵之所在。故必須在其上套以飾物,以超自然的魔力而保護之。圖騰民族,尤多選擇圖騰的一部分,充當頸部的咒物。如取動物的牙齒、角、貝殼、龜殼等懸於頸間。

澳洲人也圍以袋鼠毛,或將袋鼠的牙齒穿成字型,佩掛於胸前。無疑地都是爲了求佑於圖騰的魔術行爲。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將小石珠、小爍石、獸牙、獸骨等穿孔連接後掛於前,很多人認爲這就是項鍊的前身。

計數作用

民族學家認爲,原始民族這種佩戴項鍊的行爲,並非是爲了美貌,而是出於記數、記事的需要,最多也只是爲了在同伴中比試誰獵取的動物多。是出於一種功利性的目的。由功利性而逐漸向審美性發展,是經過了年代的流逝而逐漸形成的。

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 第2張

到了新石器時代,從挖掘的墓葬中發現,這些串飾在顆粒大小、材料的選擇上都有了許多人工製作的痕跡。再一些出土大的文物中還發現了玉石串飾這些玉飾品都是經過一定的工藝製作而形成的。有的學者認爲,人類以製造裝飾品爲最早的工藝技術。

身份地位象徵

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貧民和貴族雖然都佩戴項鍊,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差別。貴族階層以玉石爲主,平民百姓則以螺、貝、殼等裝扮自己。古代婦女除了佩戴項鍊外,還盛行纓絡。纓絡也可稱作瓔珞,原爲佛像頸脖間的裝飾。

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後,佛像上的瓔珞也爲人們所仿效。佛教徒唸佛誦經時用以記數的串珠,也一同雖佛教傳人中國。民間婦女信佛唸經者甚多,佩掛佛珠也就很快流行。朝珠是清代女真族傳入的一種項飾,由珊瑚、水晶、翡翠、琥珀、綠松石、南紅等材料製成。

多樣化

民國時期的項鍊,受西方文化及習俗的影響,在項鍊的`樣式上有很大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項鍊上佩上掛件。常見的掛件樣式是雞心型或雞心小盒。雞心小盒內可以藏照片、刻名字,寓意心心相印。

項鍊的材料、色彩、造型,隨着時代的進步及科技、工藝的高度發展,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3

對於愛美的人來說,項鍊已成爲最常見的必備首飾品類之一,按材質、款式等可分爲很多類。可你瞭解項鍊的最初起源嗎?史料表明,項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項鍊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提供這一佐證的首先是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類化石遺址。在這裏人們發現了最古老的山頂洞人”的“項鍊”。人們用經過加工的鑽孔礫石、善牙、魚骨、蛤殼等組合穿綴成串飾,佩在項間。有的魚骨還留下紅顏色的染色痕跡。

有學者認爲遠古時期的貝殼及石質或木質的項鍊,很可能是被當作“計數”工具而誕生的。而獸牙項鍊除計數以 外,應該至少還有兩項用意。

一是將獸牙串連起來用以炫耀自己,曾經獵殺動物的種類或數量,從側面提升自己在族羣當中的地位。二是串連起來的獸牙從某種意義 上講,可以起到“壯膽氣、驅邪氣”的作用。這一點也頗有些遠古宗教的意味。

項鍊起源於哪個國家 第3張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爲項鍊的起源是“搶親”形式的遺存。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時期,婦女社會地位 逐漸下降,男子在經濟上地位逐漸提高。在從夫居制度的形成過程中,男子往往掠奪其他部落婦女或把戰爭中俘獲的女子作爲妻子。

據《周易困》載:“困於石, 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意即爲戰亂之後,妻子被外部落擄去。爲了防止這些婦女趁戰亂或夜間逃走,勝利者往往用一根形似項鍊的金屬絲或繩子套住 女性的脖子。

在從夫居制度確立之後,有些地方還保留了這種習俗,只是在已締結婚約的前提下進行,把“搶”作爲婚禮的一種形式,那些套在脖子上的金屬絲或繩 子也演變成項鍊,成爲一種婚約的信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